26.12.10

我看《面子书》/ 舍近求远的沟通管道

在这网络科技发达的今日,倘若少了科技,人们就会迷失自己,仿如离群而居,活不下去了。于是,许多人,尤其是新生代,皆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态,选择在《面子书》上注册,以便名正言顺地成为“网中人”。然而,此网非彼网,一旦进入,就如掉入万丈深渊,再也难逃出来了。有人因此做出的一项非正式调查显示:每个有《面子书》的人,平均每天最少得花费一小时的时间于浏览面子书,看朋友动态上。
对一个上班族或学生而言,一个小时的时间,在扣除上班、上课、办公、做功课的时间后,那剩下的时间是何其珍贵?它可用来和家人共叙天伦、促进感情。但是,我们发现有许多人在网络上申诉自己生活苦闷,没人关怀,还有人无聊到在网络上倒数自己的死期,或者创立一些颓废群组,呼朋唤友来加入…..我一直不懂,为什么人们喜欢舍近求远? 近有亲情不珍惜,不经营,却跑去与远在天边的不知名朋友诉苦。这样做实际吗?许多父母看孩子躲在房间上网,还以为他们在用功,进而沾沾自喜。这样的个案,比比皆是,可说是一个沉默的炸弹。
最近,我因为暂别学校,也开了个面子书的户头,以便与已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这户头一开,朋友请求源源不绝,有些我都不知是谁的,也来加个不亦乐乎。我朋友的孩子还是小学生,也有户头,问其因由,他的父母说,让孩子与他们的老师联系。他们还说我不让孩子开面子书户头,是让他与人隔绝的做法。我一时被说得哑口无言。

静下心来想想:十八岁以上才可以加入的社交网站,她的孩子才十多岁,有些甚至只有六、七岁,怎么就能开户头了?许多父母说让孩子开户头是为了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的动态,所以让孩子欺骗年龄,注册户口,然后加为朋友,关注他的动态。这样的方式会好吗?是对的吗?是谁先让孩子学会欺骗?要关心孩子,直接问他们,或在生活中关心他们,不是更好吗?通过网络来关注孩子的动态,不就像隔靴搔痒——搔不到痒处吗?说到用社交网来与老师沟通,那更怪了。身为小学教师的为人师表,难道不懂开社交网的条规?不知道孩子上网会上瘾?反还鼓励学生加他为朋友来关心他们?更何况那些学生的朋友又不仅限于老师。我想这些都是借口吧?
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在籍学生,几乎天天见面,需要用到社交网站来关心彼此吗?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在网页上做一些心情、运程等测试、或玩游戏,而让自己的资料公然让第三者拿取,值得吗?鉴于人人对面子书趋之若鹜,就有人利用它来卖衣服首饰之类的,产品之多,可谓目不暇给。有时看见学生支持或喜欢(LIKE)各式各样的网页,我不禁感叹现今学生的心灵之空虚可见一斑。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信任网络,除了查看电子邮件外,我不怎么爱上网。开了户头,意外地与近30年没联系的老朋友联系上,算是意外的收获。其实,父母必须明白,孩子会用电脑,在社交网中交游广阔,朋友众多,是没什么值得光荣的;孩子若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时,倒不如不会使用电脑者,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充实。说穿了,能善用电脑或网络者,方为俊杰。同时,若父母教师本身不能身体力行,反随波逐流,沉迷网络,又何以成为孩子学生的学习榜样?

此文刊于27/12/2010星洲《言路》版

22.12.10

去年今日

去年今日的昨天,我在准备庆冬至的同时,扭开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到大学报到,开始读书。

转眼一年过去了,有物是人非,万事如过眼云烟的感觉~~

很多事情都回不去了~~唯有展望将来。

在此,想祝我刚动了手术的好朋友好好静养,我一定会找机会去找她叙旧~~

祝大家:冬至快乐,圣诞快乐,2011新年快乐!

20.12.10

死若泰山或鸿毛?

近日来,大家对一名年轻人为爱情自杀的新闻议论纷纷。有者认为他伟大;有人认为他太傻,面子书上甚至还有人创建了一个名为"强烈要求我国政府列我们的大马罗密欧Alviss江世丰的生忌和死忌为大马公众假期以纪念我们伟大的一代情圣!"的网页!为此,我在感到不可思议之余,也为沉醉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时下青少年对生命的价值的认知有多少而担心。

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就以走向素质教育为主,拟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为前提。然而,20年过去了,我们的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大家对学生成绩还是十分在意、补习中心还是越来越多。有多少教师在教学时会向孩子灌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多少教师会不顾校方的压力,坚持给应试班级讲面对失败的方法?如果大家都不再以成绩衡量孩子的优劣,大家都以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为重,这许多悲剧还会发生吗?

无可否认,现今父母都疼爱孩子,无论孩子要求什么都会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不懂操作电脑的父母,因为孩子以学业需要为由,而给他们买电脑。买了电脑,孩子就开始陷入网络世界。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不是用电脑来做功课,而是用它来玩游戏,接着就掉入这万劫不复的深渊里了。网络游戏多不胜数,莫说小孩,有些大人都会沉迷其中。在网络中,生命如蝼蚁,玩家动辄可拿走别人的生命。生命,在网络世界中,是不重要的,是时刻可以重来的。所以,在这科技时代长大、又受电视剧教唆的现今孩子,常不懂得生命的可贵,遇事时,就会以生命来作为赌注,于是像这种为爱而自杀的事就层出不穷了。

在现实生活中,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如果这种罔顾亲情的死也值得举国为他纪念的话,那父母为了养育我们而受尽煎熬的恩情,我们该如何表示?照那样的逻辑,我们岂不是该将每一天都列为公假?

死,有重若泰山与轻于鸿毛之分。如果年轻人注重的只是小我,为了一己的恩怨情仇,罔顾他人感受而自杀,这种把生命视作鸿毛的做法,怎么说都是教育的失败啊!故,如果我们在实施所谓素质教育多年后,仍没教会孩子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甚至是在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及亲人,那么我们的下一代的前途可谓堪虞啊!白头送黑头的痛,年轻的孩子又怎么会懂啊?

此文刊于20/12/2010星洲《言路》版

18.12.10

最怕

人,最怕的人是谁?
不是别人,不是敌人,
而是自己。

害怕面对自己的无助,害怕面对自己的孤单,
害怕看到自己的缺失,害怕听见有关自己的闲言闲语。

于是,
人,开始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
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忧伤;
就算是至亲,人们也选择不说。

久而久之,
人们已弄不懂,
到底是自己的脸带着面具,还是自己本来就是面具?

14.12.10

看电视剧拾遗~~

最近,想到自己实在太久没看电视剧了。于是,外子就去租了《公主嫁到》这部剧来看。

看完了32集,才知悉它获得最受欢迎电视剧,片中女主角也是最受欢迎女演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剧情,而是剧中的警句佳言,让我想与众学生们分享~~

1. 天还没塌下来,凡事都有办法解决。
2.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3. 帮是人情,不帮是道理。
4.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太多了,带子还了,自己一时也想不起了~~

这部剧拍来滑稽,我不很喜欢,唯有这些不断重复的佳句给了我一些启示~~

13.12.10

办比赛的目的

昨天(11/12/10),一个盛大的颁奖典礼在天后宫落幕了。那是一个孝亲敬老的晚宴,会中也颁发该会馆举办的“庄玉霖局绅全国孝亲敬老征文赛”的奖项。笔者有幸也是得奖者之一(9/12/2010星洲),但昨天笔者的心却从开始的开心到变成刺痛。事由笔者生病了,派代表前去领奖,主办当局却让两个热心帮助笔者,年逾半百的老者空手而归!为此,我深感过意不去。同时,我也觉得难过,因为这样的做法有违他们办这项活动的宗旨。
赛会的办活动的宗旨是发掘写作人才,推展孝亲敬老风气。什么叫发掘写作人才?就是对文笔好、兼有书写能力者给予肯定,让他们通过文字把自己的对父母长辈的敬爱流泻纸上,供后人引以为鉴。什么叫推展孝亲敬老风气?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体现孝亲敬老的精神。
笔者得奖了,那是给笔者的肯定,我很高兴,当然会出席颁奖典礼。但不幸的是,恰巧那天病了,无法出席,临时也找不到人顶替,最后年过半百的姐姐及姐夫愿意拿着我的病假单为我跑一趟。但,他们回来时,一脸沮丧,说无法帮到我,因为主办当局说:得奖者无法亲自领奖,就得取消奖项!
这是什么道理?予人奖项,不是因为他的写作能力?而是看他能不能前来领奖?如果不能来,就把他的能力给抹杀?他们说章程写得清清楚楚说:得奖者必须亲临领奖。能够出席,谁不想亲临享殊荣?谁想生病?何况笔者也只是住在巴生谷?再说,章程也没有说明:“不能亲临领奖者,奖项取消”的字样。这样做,在情在理都是不合的。再者,两个老人家奔波数十公里,主办当局却把他们拒于门外,只是为了“不可破例由人代领奖项”这个没写在细则内的“原则”?这是体现在生活中的孝亲敬老行为吗?如果当局在现场进行民调,我想绝不会有人认同这样的做法的。
法律不外乎人情;有理能行千里,无理寸步难移。我们对死囚尚有法外开恩的时刻,何况这只是华团活动,岂可没有一丝同理心?这样子,得奖了却没领奖,那么作品的主权应该属谁?我有一团疑问,问了也没人答;我愤恨难平,无人可解。我就是不明白,主办当局,甚至是赞助人办比赛的本意是否如此?他们只要得奖人露面,否则一律当弃权论?这不是现场比赛,而是一个肯定仪式啊!这就犹如某人在某比赛为国争光了,但却因病无法出席领奖,难道主办当局就否定了他的能力吗?若真如此,主办当局则有主办比赛乃有沽名钓誉之嫌。既办比赛,给奖项时,就要诚恳;如果不管情况如何,非要得奖者出席才算是对其能力有所肯定,那就不如办现场比赛,让大家现场较量好了。这样至少让无法出席者心服口服!
每次得奖,我都会拨冗亲临领奖,从不因为奖金多寡而对出席与否有所选择。此次生病,无法出席,却受此重挫,实在让我心难平啊!


此文刊于13/12/2010星洲《言路》版

12.12.10

得奖没奖

上个星期天,接获自己得奖的消息,很高兴。
到了颁奖典礼那天,却病倒了,无法出席,以为派个代表拿着病假单前去代领应该没问题,就在吃了药后,睡去了。

岂知,一切不从人愿,他们说:我没有亲自去领奖,奖就没有了,生病也不例外!我很气,哪有如此道理?

难道为了领奖,就算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去吗?

这样的条规,让人直问:天理何在?

得奖了却没奖,我心愤恨难平啊~~

7.12.10

传票打折对奉公守法者不公平

最近,交通部给予罚单折扣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有人欢喜有人气。欢喜者是那些尚未缴交罚单的人,此番折扣优惠可谓是天降横财,无端省了一笔;气的人就是那些奉公守法、中了罚单寝食难安的人,他们会恨自己在收到罚单后就赶紧偿还的愚蠢。

笔者驾车经验近20年,从来不敢轻易犯规,有几次不小心,犯了规,羞愧之心满胸怀,收到罚单后,在几天内就缴还罚款,以求安枕,从未获得一分一毫的折扣。最近的一次受罚,是在上个月,笔者送打印机到八打灵某区维修时,只是将车子停在一个没有画上泊车线条的路边,就被眼明手快的交通部官员抄牌了。我有错在先,收到罚单后,不到一星期,就去还清罚单了。朋友都劝我不必那么紧张,反正现已年尾,政府一定会推出优惠配套的。我没听他的劝告,而过不久,政府果然不出所料推出了缴付罚单5折的优惠!我虽然有点懊悔有点气,但仍觉得政府此举不明智。

首先,我们想想:那些延迟交罚单的驾车人士是因穷困而无法还吗?还是因为忙得没时间?抑或根本对这些罚单没有感觉,知道有优惠时才顺水推舟的去还?毕竟,能用一半的价钱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何其爽快?

政府说他们给予折扣,是要体恤人民生活的困苦,但是,试问:这样的做法,不是与初获传票时,单据上所写的“若车主迟还罚单,当局将会采取法律行动”的言辞自相矛盾吗?

一个人犯了错,本就应思己过,进而改过。如果政府一定要给优惠,我认为,政府应该给那些一收到罚单,就被良心谴责,坐立不安的公路使用者。他们一般会为求心安而尽速缴付罚款。这样的人,一般会牢记他们犯下的错,一般也不会重犯。所以,给他们优惠,一来可以让他们知道,政府真的是体恤民困,他们也会因此记得不能再犯错。如今,政府给屡犯错误者优惠,就犹如助纣为虐,不但无法有效警惕民心,还有鼓励人民违法之嫌,当中更对奉公守法者不公平。

*在生活中,我们不是一直教导孩子:犯错受罚,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吗?我们若勇于认错(缴罚单),就会获得“从轻发落”(有优惠)。若犯错者,迟迟不认错(拖延罚单),就应严厉惩治(罚款提高)。正如柳宗元在《断刑论》一文中所言“赏务速而后有劝,罚务速而后有惩”一般。如果犯错后,还可以享有好处,谁会不犯错?他们甚至会因此有“不还罚单才能享有折扣”的想法,届时,政府若还想扳回罚款难收回的局势,恐怕就太难矣!。

* 被编者删除了~~
此文刊于8/12/2010 星洲《言路》版
 

2.12.10

生活中的小事

明年,女儿要升中学了,从上个月获知女儿竟然申请不到我执教的中学开始,我就一直无法释怀。我为这间学校服务了13年余,这孩子也是自己任教期间诞生的,拿不到,除了孩子一直担心外,当初一直向孩子保证没问题的我也开始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质疑。人家说:你在哪间学校教书,要申请那间学校,绝不会有问题;后来,又有人说:政府是根据地址分配的。我就住在离学校不到3公里外,两样条件都符合,为何还会拿不到?我费解,也失望。

由于个性使然,我做事情从不拖拉,喜欢速战速决。结果,被人利用,做完了一样差事,又获分另一样...人说这是能者多劳,结果,我熬出病来。接下来,我要放慢脚步,凡事不要太紧张、也不需太尽责...我做得到吗?此刻,我希望自己做得到。

这些小事,萦绕心中很久了,一直觉得一些生活的小事,其实就反映了自己的心情、甚至是人气....(待会就要去见讲师了,不知道又会怎么被炮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