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17

《医德与人心》


   我有许多学生当医生,每一次会面,他们都会告诉我说当医生的生活苦不堪言,大家一般只看到医生的风光与怠惰时刻,就是无法体会病人与病人家属的焦虑与慌乱,被责怪是常有的事。
 
最近,医生疏忽造成某不到一岁的女婴死亡的新闻一时轰动,但我可以预知,不用一个月,仅剩家属伤心难过,那些局外人都会忘记这事。为什么忘记?因为事不关己,那间医院估计也不会因此而倒闭。为什么会如此?归纳下来,就是时下的人的心态问题,针不扎到自己,绝对不会痛。还有,事情纷纷扰扰一段时间,就会平静下来,有关执法部也不会采取什么行动,原因相信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不知道那间医院的医生有多少,轮班制度如何,怎么会出现没有医生的情况。我只想说:入住这样的医院,遇见这样的医生护士,是十分不幸的。事情发生以后,除非该误诊医生有良心,否则他也会自我感觉良好,完全不在乎,或者像电影情节一样,想出一套理由,把责任推卸,过后依旧舞照跳,钱照赚。
我一直认为,当医生是立竿见影的工作,对病人的影响是马上看见的。用错药,给错报告,极大可能会闹出人命。这与当保健直销,甚至当老师的工作不一样,因为其影响是长时间才看到的。就像人家说:风水师可以骗你十年八年,到最后你都不会知道到底是谁害了你。故此,当医生的风险是很大的,所以他们的薪金比较高,也是合情合理的。
人心是健忘的,医德与人品一样,要及早培养的。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教他钱比较重要,怜悯之心不值钱,那么他长大了,若有才识,就会为了赚钱,忘了恻隐之心,忘了将心比心,只想多赚些钱,以致罔顾他人的性命。大家想想:现今发生许多害人不浅的事件,如金钱游戏,美容减肥药物等,哪一个不是与这种爱钱的心态有关,到有人因此丢了性命,才来追究对错,也已经太迟了吧?
所以,追根究底,当我们说要缔造一个什么爱心社会、爱心校园等时,请所有为人师长者记住: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会告诉孩子们未来应该如何待人处事。是将心比心,还是以利为尊?就看师长注重的是什么了。如果这根源问题不改,我深信:这样的事件,会不断上演,也不断被遗忘。

此文刊于 21/6/2017 南洋言论版

13.6.17

《不还贷款去旅行?》



            最近,在面子书上看到一位甫大学毕业的学生投诉高教部贷学金(PTPTN)因为她欠贷学金而把她列入黑名单,禁止她出国。她觉得很不忿,因为她已经得到高教部批准延后还钱的信。为此,她在面书贴文狠批高教贷款部门做事没效率,还庆幸自己在出国旅游前知悉,否则在出境时才知道就麻烦了。她的贴文得到许多人的认可及分享,大家都在你一言我一语应和她,也和他一起批评高教部的工作效率。而我从这件事,却看到了时下年轻人的处世态度。

首先,我姑且不论高教部的工作效率如何,但是现今的年轻人总会认为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不快,贷款可拖则拖,最好拖到最后不必还。这是什么心理?难道借钱时,他们的心态就如此吗?借钱还钱,天公地义,如果贷款人一时没有工作,无法在毕业后马上还钱,申请延后,无可厚非。但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贷款人这边厢要求延后,那边厢却花钱出国旅游,这应该吗?

所以,当帖文内写说,有关当局告诉她,虽然允许延后还贷,但是还是会禁她出国。事主觉得这做法不对,而大作文章,而我却觉得这是当局明智的做法啊!你有钱出国逍遥自在,为什么不还清贷款呢?想当年,我自己拿《郭氏贷学金》升学,毕业后可是一个月100-200令吉,摊还了近三年,才还自己自由,无债一身轻的。后来,获悉大学学位拿到一等,可以申请全免不还的。我不知道,但想到当初别人济我急时无,既欠钱,就该还钱,以惠及学弟学妹,也是好事。为人处世,不是该如此吗?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是应该有更高的修为吗?难道,他们书读多了,只学到如何取巧、如何拖债?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只想说:我们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当高等教育普及化后,出现在社会的是更多的高级败类,我们国家的未来真的堪忧啊!故此,若大家不想看见情况恶化,当获悉有人如此投机拖欠款项时,记得给他们劝告:做人,一定要知恩图报,否则禽兽不如啊!

此文刊于13/6/2017南洋言论

《如果一切为他好》


          最近,是各校的考试季节。我校的校长为此实施了一项新的条例,即学生考试时不可睡觉。就算他们不会作答,也要保持清醒。校长一直巡班,一直叫醒这些“睡觉的天王”。这对学生来说是折磨(校长也告知他的本意就是要折磨他们),对老师也是折腾,因为这些不会作答的学生一般都是后进生。后进生在考试期间,不作答,不睡觉,老师又不在上课,他只有一件事可以做——讲话。就算用手语,比来划去,他们也觉得是很快乐的事。监考的老师这时就一刻不得闲了,这里走那里跑,板起脸孔叫他们闭嘴及坐好。
 
        我姑且不评论这种做法的优劣,但每一次看见被叫醒的学生的双眼发红,一副严重睡眠不足的样子,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几个画面 ------- 一切都是为你好啊。
            画面一:被叫醒的后进生是工读生,他们读书只是多是为了让家中父母安心(他们之中很多都是很孝敬父母的)。放学后他们多数会去工作,有些甚至工作到深夜,所以第二天来到学校,他就只有一个选择——补眠。我在想:校长这样一叫一吓,会不会就让他们明白:自己辛苦工作,就是为了有一张像样的毕业证书,这样睡觉犯规,实在是对不起双亲啊。所以,他也许会明白这是为他们好的举措。
            画面二:后进生被吓醒后,因为无所事事,就拿起笔随意写几段答案,以求填补时间。岂知因为如此,所以他在考试时及格了。这时,他也会明白一切都是为了他好!
            画面三:后进生醒来后,也许会彻悟:能够醒来,总比睡着好。世上有许多植物人想醒过来,却一点办法都没有。那种家人看着心疼的无奈是非笔墨能容的。也许,就因为这样一叫,这个学生的人生就改写了。日后,他就明白一切都是为他好了。
            也许,这些都只是我个人在监考之余冒出的想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啊!学生被叫醒后一般有两个想法,想法一:校长很得空,没事做,我们就陪他玩;想法二:我就是不喜欢上课读书,但是父母非要我来学校啊!
有鉴于此,我认为,如果是为他们好,单叫他们醒来是没有作用的。校方其实可以安排后续活动,问他们来校读书学习的意愿,甚至安排见家长,劝家长放下传统“必须读完中五”的观念,让孩子去读技职,学一技之长,会比在课室承受“鸭子听雷”的煎熬来得好。我深信,学生一旦有机会学他有兴趣的课程,所有的惰性就会一扫而空了。就算学生什么都不想读,只想工作赚钱,那么告诉他今日选择与后果,让他承担责任,也是一种教育,一种学习。日后,也许这些孩子会比许多满腹经纶的人更懂得感恩也未可知。

此文刊于10/6/2017 南洋言论版

2.6.17

《弟子规有何用?》——回应黄子伦《谈华教怪异现象》



              拜读了黄先生23/5/17 的言论,有一些话想说。
            作者说他不是教育工作者,从这篇文章看来,想必也未为人父吧?文中所提到的怪异现象有二,而我只想针对弟子规的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学校规定孩子背诵《弟子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里头提到的都是顺从的教育,是不利与孩子的思维发展的。作者还提出,现今父母小时候一般都没读过弟子规,也不见得自己变得很坏。
针对这一点,我必须强调,以前的社会,母亲一般在家相夫教子,所以即便没有《弟子规》,大概孩子也不会如何拂逆(就如作者)。然而,如今双薪家庭多,孩子的教育都交给教育机构——学校去做。学生除了学习,如何体会父母的恩情,如何教会他们感恩?背诵经典如《弟子规》不失为方法之一。

众所周知,经典的学习,从古到今,一般都以“小时候都靠背诵(因为对他们解释也没用),长大了孩子就会反刍并思考”的模式进行。这就像我以前虽没读弟子规,可是老爸要我背诵《增广贤文》。我觉得当时的我一定不明所以,只是依照指示,背诵而已。到了今天,我脑海里却常不经意浮现几个名言,让我明白,进而接受社会的残酷,句子诸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穷在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等,都是警句啊!
其实,《弟子规》的进行方式其实也一样,不必理孩子明白不明白,让他们背熟即可。这种有押韵的经典文章,背诵容易,也记得牢。在儒家的教育体制里,小辈敬重长辈,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作者恐怕不晓得被自己孩子拂逆的伤痛。《弟子规》有言:“父母唤,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与收录于《论语》的孔子学说(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一致的
再者,《弟子规》还有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当然,长辈也有不对的时候,《弟子规》也教导后辈该反复劝谏,还必须和颜悦色。这也与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也是相同的。父母若有不对,孩子要给予劝告,但是必须恭敬的。
一个孩子对恩重如山的父母有这样表现,难道是虚伪不该的事吗?故此,孩子去实践《弟子规》的教诲,我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我们必须知道,小孩子是聪明的,他们稍大一点自然就会去思考其内容的对错,根本不必担心他们会变得没有主见。让年轻一辈太自我中心,言行拂逆冲动,遇见不平则不理父母感受,到处惹事,甚至弑杀父母的情景,是作者乐见的吗?
在这双亲节期间,谈《弟子规》的功用,更有其意义。如果一部书真的没有教育的作用,那么它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所以,我说学《弟子规》,是以学习先人的智慧为基础,然后在现今社会加以选择并贯彻的最快,而且最安全的方式。
 此文刊于29/5/2017 南洋《言论版

1.6.17

《未应磨染是初心,心灵不死为诗词》——初读叶嘉莹生平顿悟



        最近,在网络上读到一篇有关93岁高龄的学者——叶嘉莹的报道,感动莫名。
 
        读大学时,上林水檺老师的诗词课,已被林老师的记忆及课堂氛围折服,觉得林老师简直太厉害了,可谓神人矣。然而,某次听到林老师谈起自己学诗词的恩师是叶嘉莹教授时,心中就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无他,只是觉得,能让我敬佩的老师敬重的老师,肯定非同凡响。

            一直到最近,才在网络上读到有关叶老师的坎坷一生,倏地肃然起敬。她从小虽出生于书香世家,却经历家破人亡的苦楚;自己建立起来的家庭也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最悲惨的是,她唯一的女儿与女婿在她52岁时车祸离世,结束了她与女儿27年的情缘。人到老年,反而孑然一身,她的悲痛,可想而知。人们还问起她时,她还说,生命中许多的悲哀与痛苦,是让一个人新生另一番体悟的时候。她在这样的情况下,说她必须尽己所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所谓她应该做的事,就是她的初心,将古典诗词的魅力传递下去。而她,也真的做到了,在台湾、中国、美国、加拿大的各大学讲学。后在93岁高龄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可谓是实至名归了。

每次,有人问起她,在今天的这个世代,诗词还有什么用时,她会说,诗词,能让一个人保持真性情,让心变得温柔、坚强。诗词,还会会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也因为如此,人才有别于只懂食色、谋生的动物。

也不知何故,我读完那一篇网文,泪流满面。诗词与她,果真是无法分割的一体。一般说来,人到花甲,就已知生的尽头,许多人都开始有安享晚年的概念。然而,对于叶嘉莹老师,她不是如此,他不断的讲学,不断的影响更多的生命,传承文化。她的坚强与不懈,也让我汗颜。

我曾说过自己喜欢古典诗词,但是与她的深情一比,不过尔尔;
我也说过喜欢给学生讲诗词,但与她的执着一较,我微尘都不如。

她进入耄耋鲐背之年,非但没有老态龙钟,没有愤世嫉俗,反而对生命给予的苦难,欣然接受。这可说是诗词给她的疗愈作用。反观时下许多年轻一辈,为情爱、为钱财而自寻短见,实该感到无地自容啊!

我只闻其名,素未谋面,只是读了这一篇有关她的报道的网文,就为她的“未应磨染是初心,心灵不死为诗词”的事迹而动容。我愿以她为榜样,以“千年传灯,日月成诗”的胸怀,在有生之年,做应该做的事,不理他人的闲话,尽己棉力传承文化。

对于这位智者兼学者——叶嘉莹老师一生际遇,给我的鼓舞,我謹此致于崇高的敬意。

此文刊于23/5/2017 星洲《星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