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17

《培育小人》


          进入下半年,许多政府考试将陆续举行,学校彷如进入了戒备状态,各式各样的激励或作答技巧讲座如火如的进行,学校常务会议也一再提醒老师们要加强复习进度,以让学生考获佳绩。在如此氛围下,不管老师或学生全都活在压力下,愁眉不展。
 
            我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是否奏效,我只觉得我们一再强调的只是学业成绩。学生群中,后进生常常是被指责的,资优生则是被寄予厚望的。我们一直认为成绩好,在所谓好班的学生,一定懂得努力,一定会凭实力去考取成绩,殊不知资优生群中也有烂苹果,图以作弊方式得到师长的赞扬。一般上,老师监考好的班级,也会掉以轻心,觉得他们不可能作弊,反就把他们的胆子练大了。小考期间,因为我去代课,就目睹并抓到了资优学生作弊的行为,让我在震惊之余,觉得我们的教育似乎还是走错了方向。

            现在,随便找个中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读书?他们的答案都会是:考到好成绩,然后找到好工作,然后赚很多钱。再问他们:然后呢?他们就会语塞,摇摇头说:没有然后了。各位看到我们年轻一代的悲哀吗?他们读书竟然不是为明理、也不是为做人,只是要成为金钱的奴隶啊!追根究底,这是谁的错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提到:才德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当我们一再强调学生成绩(才学)多于品德时,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小人呢?台湾某资深校长在劝勉年轻教师为师之道时,他说了一句我认为极有道理的话。他说:为师者,如果无法时刻栽培圣人,也要致力于培养君子,凡事以德行涵养为先,绝对不能忘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成了“培养”小人的罪魁祸首!该名校长还强调:如果老师没有做好德行的培养,或学生还没掌握品德的修行,那千万别传授知识,因为这些有知识的小人,最终会是社会的祸患。

            这点,我是十分赞成的。然而,我们的教育制度不管怎么变,还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一个老师、甚至一所学校优劣的指标。长此下去,我真担心,当社会都充斥着这样的“小人”时,我们的社会还有可能变得更好吗?这局面又是一再强调成绩的教育部或学校高层所乐见的吗?

 此文刊于30/7/2017 南洋言论版

28.7.17

《忽悠一梦游红楼》



报名参加并出席马大中文系主办的红楼梦系列讲座至今已近半月,自己仿佛仍未走出那一场凄美的梦。除了那场马大图书馆“红馆开幕礼”,个人觉得比较“公式”以外,其他四场的讲座,我都有“走过红楼,悠忽一梦”的感觉。梦醒后,有人问我:有何心得?我竟沉思良久,无法发一语。
 
20多年前,在同一个院校,我初次研读《红楼梦》,被宝黛凄美的爱情摄住魂魄;被官宦家族的穷奢极欲开了眼界。为此,在四大名著中,我唯对它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记忆最大的敌人是时间,说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在过后的日常生活中,我没有机会重温红楼的意境,故除了宝黛二人的故事,余者几乎已忘光,有感自己愧为中文系毕业生。是次,邀了一位当年的同学出席讲座,重温旧时好时光,算是在慌忙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股清流,让我得以在讲座中,在红楼曲目吟唱中,再走入红楼那梦幻天地。

听宁稼雨教授的理性分析红楼的文化价值;听白先勇浪漫的引证,细说红楼;听陈广才博士的研读红楼心得,都有一种重回大学念书,听课的感觉。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不再提笔疾书,只用耳朵听,用心领会而已。

结束后,朋友问我记得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想就只有这两句吧!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无法逃过招人嫉恨的局面,更多时候他们又因无法听而不闻,郁郁寡欢,以致折寿,实在可悲。

的确,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个人美好光辉的一面,他们背后的苦楚失落从来无人闻问,也唯有在乎你的人才会在你低落时,关心你,鼓励你。人间的游戏规则本来就是如此,人们只爱看到人前光鲜的一面,对于他背后的辛酸苦楚,几乎都是嗤之以鼻的。

所以,听了这长达三个周末的红楼系列讲座,也许我真彷如梦游了一趟红楼,记不起太多内容,但是我还是会牢记这两句话,激励自己在俗世中,不要坠入流言蜚语中,活出自己还是最重要的。

此文刊于26/7/2017 星洲星云版

23.7.17

《21世纪的课室排列》


           最近,学校在教育局的号召下,积极推动21世纪教学方式,鼓励教师们也跟上时代的步伐,以21世纪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
 
            我不否认这是迎合时代的教育方式,让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从旁指引而已。于是,学校许多班级都根据21世纪的课室排列,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学习。这是多么理想的学习氛围啊。

            在能力好的班级,学生还回去找资料,互相讨论学习;大部分学生因为忙于课外补习,哪有时间去预习老师要教得课题?没有时间,就坐在小组里荒废时间,和组员说一些有的没的,老师身为协调员,实在没办法兼顾那么多组别。再者,班上没有电脑器材,没有网络,学生也不能即时找资料,并一起讨论。如此一来,这种21世纪的班级排列,就只是表面做给别人看,内里浪费学生的时间而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不变的真理。要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的设备一定要足够,如果没有办法提供每人一台电脑的上课环境,至少要有网络提供,并允许学生用平板或手机上网,也许学生还会懂得善用手机平板去学习。然而,现在学校的情况是陷入矛盾的。要学生用21世纪方式学习,却没有电脑网络,还要把手机列为违禁品!试问,这样是21世纪的方式吗?

            我一直认为,手机是现今社会的必须品,你当然可以选择回归原始,不要用它,那么教学也应该回到原点,以一个人精神道德为准。而今,我们也许为了与人攀比,想要更新教育的外观,于是出现了所谓的21世纪教学及桌椅排列法。我一直认为,人是要被教的对象,所以必须选择配合他们的程度、适合他们的方式,绝对不可以为了做而做,完全不考量客观环境设备欠缺的问题。倘若硬体设备没有提升,学生怎么排列都是罔然的。

此文刊于23/7/2017南洋言论版

17.7.17

《尊重原创,踏实学习》


              Turnitin是一个在各大专院校都会有的一种软件,用来检查学生论文相似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学生是否抄袭。其原意是好的,是尊重原创的举措。如果学生引用,就必须为之作注脚 (citation)。
然而,近日来,我在网络上频频看见许多大专生分享逃避Turnitin软件测试课业或论文是否抄袭的方法,更被分享多次,甚至还有懊悔地评论:怎么不早发布,害他被功课/论文折腾了好久之类的。
我认为这是很要不得的现象,这充分显示现在年轻人不思上进,不踏实做学问。他们既想要抄袭,又希望不被发现,然后顺利得到大学文凭,才会想方设法逃过检测。朱熹《治家格言》有句话说:“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与时下大专生抄袭(恶)想逃过检测(恐人知)是一样的。这样的新生代一旦出来社会,他们大概就会成为做错了事,不但不愿认错改过,还要千方百计找借口掩饰自己的错,让自己可以逃过制裁的人。试想:如果未来10年,我们的国家就由这样的人领导,我们会面对怎样的窘境呢?
追根究底,这还是与个人修养道德有关。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养尊处优,大多希望一夜成名,好逸恶劳,既不肯脚踏实地,更别说吃苦了。如果可以不必读书考试,就可以拿到一张文凭,我想他们会趋之若鹜。这些人,不懂尊重别人原创,想要把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这与强盗有何分别?满腹经纶却做做出这样的事,岂不丢脸?我们的教育,难不成是要栽培出这样的生力军?
故此,我还是认为家长不需要强迫孩子一定要有一张大专文凭,以致他们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在求学时期,做学问之际,要会尊重原创,要踏实学习。如果无法做到,就别做学问了。在校已不懂得如何尊重知识产权,也不懂得如何踏实做学问,不会在众多学者的观点看法中,进行组织与分析,以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就更别说是多番实地考察实验以创建新见解了。这些学生,要的只是完成功课,绝不是在做学问!长此下去,若我们大专毕业生的素质不普遍下降,才是奇怪的事呢!

此文刊于12/7/2017 南洋言论版

9.7.17

《敬人只是个人素养》


            再读了黄子伦先生刊于27/6/17针对弟子规的论调,坚决认为《弟子规》的无用,全盘否定《弟子规》的价值,就犹如否定经典教学作为人品的基础,实让我大开眼界。

我无意逐条评论黄先生的论点,我只想说:经典教学是塑造人品的第一步,是不容否认的。不然,从古至今,我们所强调的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全都是大错的话,恐怕会开罪许多先贤。

无可否认,如今科技发达,教育普及,识字的人是愈来愈多,却没让这社会变得更安宁。若追根究底,其实就与后辈自视太高有关。依照黄生的言论,大概就是说:如果一个长辈没有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也就是那个长辈之前不够努力,后辈就不必盲目的去敬重他,因为他不配赢得尊重。我觉得这种思维是很可悲的,它会衍生更多问题。也许,不必黄生辩驳提醒,这种思维早已存在。所以,被遗弃的老人剧增,老人饿死空屋,子弑父母的案件层出不穷,不就是后辈自以为是,不敬长辈的结果吗?

对别人,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人生历练、品格、成就等,不是以年纪作为标准。就如韩愈所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年先后生于吾?”然而,对于父母,他们再怎么不对,后辈也绝不可以说出:“父母都没问过我的意见,就把我生下来”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我们来到世上,是因缘和合,是让我们来接受考验,成就自己的。如果父母不堪,也不可以否认父母的恩惠。(也许你可以说我信宿命,但是没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如何在这越来越来混乱的社会安身立命啊?)

另外,黄生提到父母有不对时,孩子如果进谏,父母因为没有读《弟》而不会接受。我想:现今约30岁左右的为人父母者,大部分都读过《弟》。他们是不是能接受后辈的进谏提点,就看父母如何思考《弟》的价值所在了。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这些已足够说明经典教育的功用了。就算黄生还是觉得《弟》无用,我还是认为所有今天我们认为无用的,也许在未来就会发挥其大用!这与庄子的哲学思维里提及“无用之大用”是相吻合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做人简单一点,不需要做每一件事都要说好处,算利益。就算今天你给予一个别人认为不堪的长辈敬重,也没有什么大错,那只是显现了我们的修为与大度而已。如果一个人事事计较,那么慈善机构何必存在?各社团又何必在各中学推广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所以,不要问别人给我什么,只问自己可以给人什么。这样,博爱无私奉献精神才会传承下去,人文教育才会在日久见功效!

此文刊于9/7/2017 南洋言论版

3.7.17

《健康成绩孰重?》


            这个问题,不管问谁,大概大家都会理智的回答说:当然是健康,因为没有了健康,什么都是无用的。为此,我一向不允许孩子们熬夜做功课。熬夜的坏处,多不胜数,已不必赘言,大家都明白其祸害有多大。近年来,许多年轻人猝死的案件,多与熬夜不休息有关。

然而,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学校老师,或者是有关当局最后一分钟发下集锦簿(俗称folio)的功课,并限时完成,就难倒了课业忙又活跃的学生。他们大多必须熬夜完成。如果是资优生,老师更当他们是神,说他们一定没问题,一定可以完成的。于是,为了符合老师的要求,他们大多彻夜不眠,完成功课。老师则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功力”了得,大限之下必有勇夫!

话说,我因为不允许孩子熬夜,所以他的那份集锦簿无法如期交上,于是老师来向我投诉,我无言。在想:孩子又不是只读那一科,又还有许多课外活动的职务必须要完成,老师就不能将心比心吗?老师脸色一沉,说他是没有做,才会做不完。我一时生气,便把孩子叫来责问。孩子才说出我不让他熬夜,所以无法完成,朋友同学都熬夜做完的。何况,老师又在发下功课两个星期后,又通知他们题目有更动之类的。我明白这是政府部门的花样,总喜欢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主意。但是,身经百战的老师啊!难道就不会想办法帮忙学生吗?当现今华小生因为功课太多,做不完而让父母放弃华小之际;当越来越多的华裔生因为学习压力而选择轻生之际;难道老师还是如此爱面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神速完成功课吗?倘若学生真的成绩辉煌,但是却赔上健康,卧病在床,那些所谓的辉煌可以用来治愈病痛,可以换来一生平安吗?

个人觉得:这些集锦簿之所以会成为考试的一部分分数,本来的用意就是要帮助学生在那一科拿分数,减少他们的考试压力。然而,现在看来,这所华文中学所体现出来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究其根源,不外是老师怕输,不愿为学生设想,只为自己早日完成工作,显示自己工作有效率而造成的现象啊!我敢说: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善,未来的学生终究是“重成绩,轻健康”的一群,最终也许会造成父母“白头送黑头”的悲剧!

此文刊于28/6/17南洋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