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14

《我的避风港》


            曾经问一个朋友,说到床底,你会想到什么?他说以前他们一家睡地板,没有所谓床底。在那一刻,我突然觉的得自己还是幸运的,至少我有过属于自己的床底风光,床底回忆。
 
            小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住在租赁的一间房间。窄小的空间,放家里的必须品已经不够位了,别说是放置属于自己的小物品了。家里少有访客,因为我们没有客厅,只有许多户人家共用的厨房餐桌。若真的有客到,他们就得坐在那个闷不透风的厨房角落谈天了。为此,我们家少有客人,我的生活范围,除了学校以外,就在房间而已。

        由于房间小,我在难过时,最爱躲到床底去。床底有很多箱子,装着属于爸爸妈妈的回忆。我在漆黑的床底下,也有一个小盒子,里头装的是我的烦扰难过。爸妈其实都很忙,工作上稍有不顺,回家又听到屋主投诉我的不乖时,妈妈就会拿起藤鞭打我了。被打了以后,妈妈继续做她的活儿,我不知该跑去哪里疗伤,就会躲到床底去。

        因为杂物多,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床底下,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我开始与自己的心对话。我觉得黑暗中,仿佛有人在告诉我要努力,要坚强。我哭着哭着,就忘记了难过。有时妈妈发现我不在,大喊我几声,我也赌气不应时,妈妈就会以为我跑到附近的神庙去了不再叫我,又去工作了。(以前治安好,大概左邻右舍都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基本上父母都不会太担心。)

         我止住哭泣以后,就在黑暗中,把所有怨恨不满,用歪歪斜斜的字写出来,然后放进小盒子里。待心情平复以后,我再爬出来。爬出来的那一刻,我告诉我自己:我是全新的自己,所有的难过都已经成为过去了!就这样,我的童年期,叛逆期的愤恨,都是在床底下化解的。

        我想:也许是适者生存吧,当年没有辅导老师,我们面对困扰,都会自己想办法抒解,继续在人生路上走去。反观现今孩子,多了许多辅导,教育制度改了又改,越改越大爱,怎么却无法让现今年轻人活得更坚强?

          趴在床底疗伤的日子在我们举家搬到租赁的屋子后正式结束。床底下的潮湿气味消失了,床底下的东西,也全被丢了。丢掉了所有不开心,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曾经属于我的避风港。


此文刊于25/8/2014 星洲《星云》版

17.8.14

《 网上关怀与自杀》


          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自杀的人数有增无减,而且年龄多介于2244岁间,属于青壮年,实在是国家人力资源的损失。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其实与科技的发达有关。当我们不断强调科技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时,它其实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所谓:刀无双面刃,所言非虚啊!
 
           今日社交网站,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青壮年,更是趋之若鹜,到了手不离机的地步。大家似乎也分不清自己加入网站的初衷是什么了。于是,网站成了骂人、吐苦水、写烦忧、甚至是得到安慰的方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像相识满天下,慰藉了心灵的空虚。

        然而,这些写在虚拟世界的安慰与鼓励,一旦回到现实,它还是一无所用。在网站上写忧虑,写的目的是希望别人关注,问题是那些朋友在网上关心,在网下却未必可以做到如网上的关怀。于是,一种被忽略,失去自我的价值的坏情绪就会出现。一旦未获疏导,就会造成自我放弃或自杀行为。

        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建设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互相关心的能力。别让自己成为网上爱心一百,网下冷漠满分的人!这样,只会造成更多人走向自杀的绝路。



刊于25/7/2014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