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

《用钱推环保?》

          环保这课题,也推广了近20年了吧?犹记得初期,为了让人们自动自发进行环保工作,如:分类垃圾,回收资源,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进行环保活动,让学生把家里可以环保的物品,如铝罐、旧报纸等带去学校,然后颁发奖金给收集到最多物品的班级;环保公司也用金钱收购一般老百姓收集到的环保物品。当年我们常听到的口号很多,类似:“垃圾变黄金”,“铝罐可以换金钱”等等,学生为了让班级获胜或让自己多一些零用,都很积极“找垃圾”。这是金钱的魅力,“有钱可使鬼推磨”实所言非虚。

              而今,20年过去了,当年积极参与环保的小孩也长大了,试问他们真正有环保意识了吗?当年被金钱“诱惑”去环保的孩子,如今真的在环保了吗?也许有,但肯定不多。因为到了今天,我们还是不断鼓吹环保,用各种看起来像在为环保而努力的方式,但其实只是让某些厂家多一种牟利的方式,也让消费者深信“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几年前,坊间鼓吹用环保袋购物及用餐盒外带食物。自带餐盒者,还可以得到一些回扣;反之,若要求用塑料袋,就得付费购买。于是,环保袋的风气就吹起了。开始阶段,环保袋成了商家给消费满某数额者的赠品,本意是希望下一次他们会记得带出来。然而,环保习惯没有养成,后续就不会有携带环保袋这回事。于是,每次消费满额就拿环保袋,久之变成环保袋随意丢,数量多到不环保!

为此,当我听说槟城即将采取提高塑料袋的价格来加速落实环保时,不禁感叹万分。一个塑料袋从20仙提高至1令吉,这也是用钱来环保的方式,我们一直没有做到的是让人们自觉环保,不是被逼环保。说实在的,这与在学校用钱来吸引学生环保及用罚钱的方式来让学生记得做值日生的方式是一样的。这方法在短期内,对某一些人来说也许有效;长期而言,真的只是白费心机而已!毕竟,对有钱有能力但无环保意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在乎这两角一块的;反之,对没能力的人来说,这就是另一种负担了。他们也许会因为钱而努力“环保”,但终究还是没有培养起真正愿意环保的意识。这就好像一个人因为怕被罚而值日,但他会因此而爱整洁吗?肯定不会!

再说,现在的塑料袋其实都容易分解,顾客若会拿来当垃圾袋,不必特地去买垃圾袋,不也是一种环保吗?总之,我们若深知金钱无法达致长远的效果,但为何还是有许多人喜欢用?感叹的是,政经文教界现今皆如此,诚属可悲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25/10/2020 南洋言论版

22.10.20

《期己莫期人》

            前些时候,在网络上看见有人分享一篇题为《谢谢你们照顾我,但我后悔生了你们》的文章,说是一位80岁母亲写给儿子们的遗书。大家不断转发此文的用意大概是要孩子学会感恩吧。然,我看完后却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一篇有道德绑架意味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合时宜的。

文章大概是写一个妈妈辛苦把4个儿子养大,丈夫又比自己先走一步,所以觉得行将就木的自己常常得看儿子媳妇的脸色,深觉得委屈。换言之,孩子虽是回家陪伴,但未曾和颜悦色。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不孝。论语为政篇提到:侍奉父母,最不容易的就是控制脸色或做到和颜悦色(即 色难”)。我不禁想问这位80岁的妈妈:你自己年轻时有做到吗?若没有,又怎么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呢?我们不是常说“凡事求诸己”吗?再说,这千百年来都是那么难的事,作者怎就期待自己的孩子做到了呢?(除非你前世积德多,今世的福报大才会有吧)。作者也透露后悔生下孩子,想要赶紧去与天堂的丈夫见面,有离世求解脱的念头。

我不知道网民为何转发这篇文章?是赞成吗?毕竟如果要论孩子不孝的责任,父母才是必须负上最大的责任的人啊!父母必定是在教养过程中有失误的地方,孩子才会如此。难道作者希望每一个孩子长到某一个年龄,就会顿悟该孝养父母?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没有得到启发,就不会有如此的领悟,这就是所谓的人文素养啊!这位妈妈更应该想想自己在他们小时,是怎么教养他们的?是天天重成绩,和别人比较,还是看孩子的优点,教他们待人处事?我认为:因和果是紧密相连的,如今孩子无法对自己有好脸色,除了少部分原因是个人修养问题,最大的因素就是他小的时候就已习惯如此,而家长未察觉也未加以指正。

为人父母,养育孩子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必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更忌说出“后悔”二字,因为你的孩子分分钟会反驳你:没有人叫你生我啊!面对不公,思考另一番出路,会是比较踏实的做法。我总认为:不管在什么年龄层,所有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苦难,都是来造就我们的。

人生没有后悔药,既然生了他们,也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他们,就是尽了责任。孩子日后若对自己好,是福报;对自己不好,就多反思,不必埋怨。人活到了这把年纪,如果自己身体还行,可以多参与活动,让自己每一天过得充实,脑筋就不会整天围绕在孩子身上了。这是一种境界,也是终身学习的榜样!指责孩子及哀叹生活的不如意,既不能改变什么,反而会惹人厌烦。

看我国政坛上多位老人尚且争名夺利,天天精彩,文章作者实在没必要如此用道德规范来绑架孩子!顾好自己的身体,能吃能喝,自己安排生活,也不要依赖孩子,这封信都没必要写。因为,懂得爱你的,自然会爱你。在生活中,对自己多些期许,对别人少点期待,日子才会自在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22/10/2020 南洋言论版

18.10.20

《何必硬生生去规范》

            最近,应该是病毒肆虐之故,造成人们疑虑神经发达。网络上总有许多事件可以引发争论,比如最近的460汉堡,一时也闹得沸沸扬扬,各行各业也趁热为自己的产品促销,图攒一些人气!同时间,网络上也出现了一张不知哪个补习中心贴出的规范中文表,说要作文拿高分,必须用规范词之类的。我大略看了那些所为规范词,除了一些真的必须规范的方言词(如“割车”应该是“超车”)外,其他的就算不用列出的规范词(比如用马铃薯,不用土豆),写作文时都不会扣分。毕竟像巴刹、沙爹等词汇,一看就知道是大马华语的独有特色,是文化融合的结晶,真的没有必要硬生生地去规范为“菜市”“肉串”的。

这就让我想起最近推出新书的本地网红作家杜韩念的书——《女儿呀》内的一篇文章“做对的事也会惹人厌”。我个人是十分赞成作者的看法的,因为不管你做什么,网络上、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人反对,有人赞成。这是常态。就像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总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一样。

编撰规范词的编辑,也许只是想为语文规范尽绵力,所以参考中国使用的规范词,整理图表;另一边厢又有人认为这是奴性思维的人才会做的事。因为只有大家一样了,才好管理,所以他们认为必须捍卫本土色彩,以免沦落至“无国籍人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两派人其实都在做对的事,却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不满。赞成的人说,凡事都要有依归,跟中国的词汇没有错;反对的网友则认为,本地中文不应该规范,才能保留特色。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对错只是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已。我觉得保持中庸,“择其中”就是最好的方式。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让各族群可以沟通,就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人抨击他的做法不仁道。

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事,总是会有人不满意,总会有人抨击。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每一个人都有她的支持者,完全被孤立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你做的那件事,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还能造福人群,那就够了!别人要说些什么,就让他去吧,毕竟我们是管不了别人的嘴的。很多时候,所谓“专家”——就如专门骗人家,他们说的话也不是永远对的。对或不对,也不必太在意,凡事适可而止,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8/10/2020 南洋言论版

14.10.20

《大人失误,孩子买单》

              10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一扭开收音机,听见这个信息,心中百感交集。因为一场席卷全就的病毒,我们的世界的确是生病了,患病的不止是平民百姓,还有许多本该为国为民的领袖!

              看看美国总统,身为一大国领袖,不单没有为国为民,还为了己利,为了政权,不顾疫情蔓延,不顾人民死活,还在出了状况后,谬论连连以掩饰自己的失误。有人还统计出这次疫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越过往任何一场战争!领袖犯错,埋单的人是无辜的百姓。这场无烟硝的战争,连累了多少人丧失生命?就算后来总统确诊了,他有专业医疗团队24小时侍候,一介小民能有吗?如果领袖是犯错的大人,那么人民就是买单的孩子了。

              前几天还看到报道说有一位老师在卫生总监的贴文下写下自己的心酸,说老师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很认真的执行任务,好不容易等到疫情稳定,孩子慢慢可以进行户外活动了,也好不容易看见孩子的期待的眼神了。然而,这一切,却因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政客的行为(引发第三波疫情爆发)而破灭了。老师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她深深感叹难为,不知该如何告诉这些孩子他们其实是在为大人犯的错买单。

              的确,大人犯错,为什么总要让孩子来买单?而且还是理所当然的由孩子来买单?

              话说回头,这一场我们无法控制的疫情,2020年转眼就到了尾声,这半年来,心理医生的病患也一直在增加,尤其是焦虑忧郁的孩子。面对上网课听到没听懂的新常态、面对对未来的恐惧、面对自己课业的落后及师长的有形无形压力,这些都叫孩子无所适从。然而,却没有多少大人愿意放满脚步去理解他们的困境。倘若真的有孩子因此寻短了,那请问大人们:你们真的确定你们可以接受孩子为你们买单的事实吗?

              所以,政客们,请认真抗疫,别再想变天了;大人们,请放慢脚步,与孩子共度艰辛,一起对抗这看不见的敌人造成的心灵伤害;如果可以,让孩子们明年从读今年落下的知识,真的会很难吗?无论如何,别再让孩子再为大人的失误买单了。我相信放置不理的后果是你我都承受不了的。

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1/10/2020 南洋言论版

10.10.20

《学校到底在教什么?》

             十月刚启动,新冠肺炎疫情因为一场争名夺利的补选再度爆发,单日确诊病例创新高,直逼700大关!但是我们没有启动MCO 2.0,学校也没有办法擅自停课。学生还是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聚在一起谈天说笑,甚至共用一张桌子。民众也不可以怪老师,毕竟不止这些孩子讲不听,在外面的那些成人也一样讲不听!如果我们要追根究底,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试想:MCO三个月期间,许多家长、学校担心的是学生有没有学习,生怕几个月没学习,孩子就会变蠢了一样。于是,铺天盖地的网课、线上功课发布下来。能力强、心态好的孩子没有问题。但是,对许多因不能接受上课及生活新常态的学生患上焦虑症的学生就不是了。他们必须面对老师的狂追功课,还必须不时听见老师因不理解他们而批评他们“矫情”、“草莓”等的风凉话,导致这类学生愈是不喜欢学校,造成他们抑郁的情况愈是严重。

这个时候,校方或老师并没有采取什么举措去安抚这些孩子,反而不断赶课程,说考试要到了,没教完课程纲要就失责了!学校一向以考试为重,学生以考好成绩为目标,变得自私、也不懂关心朋友,完全忽略了心灵的健康。虽然我们教育纲领阐明必须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但是,有多少老师注重这个终生受用的品质了呢?疫情严重之际,许多家长还是纠结于考试,所以学校考试时间表一出,孩子还是要罔顾生命安危去应考!于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感觉不到学校的关爱,久了则不想去学校;没问题的学生学到的是“成绩至上”,放慢脚步以关心同学等都不是重要事!这些孩子在这种氛围下长大,就会变得势利,忘了人本。故,当我们责怪政党为夺权而罔顾人民健康生死之际,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这种思维,从一开始,早已在学校埋下了种子?

疫情之下,我们真的迫切需要安抚他们的心灵,教会他们同理他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试想:学校没有了课外活动(在线上进行的都少了一分真实及温暖),学生的生活除了读书考试,心灵苦闷无法宣泄,再加上家长老师的不理解及课程的压迫,有许多人会走上抑郁及消极的路。这才是一颗让人担心的计时炸弹,分分钟毁灭人类的生活。

古人说: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学校作为一个“百年树人”的机构,到底要教会学生考试,还是教会学生做人?这一点不得不慎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8/10/2020 南洋言论版

 

 

 

6.10.20

《你 JD了吗? 》

           最近,在教育界,最常听到的对话就是:“你JD了吗?”

事源两个星期前,所有当老师的都得赶在月末前完成教育部网站(HRMIS)的JDJobs Description),意即把自己的工作解析一个一个的复制、黏贴去hrmis 的个人主页。我之所以说“复制、黏贴”,是因为除了个人资料、学历及所教的班级不同以外,其他的都一样,而且还可以从供老师们下载的职责模板中复制黏贴。更匪夷所思的是不管什么级别的老师,都得填完所有级别(从DG41DG52)的工作职责范围(Akauntabiliti)!这是要让年轻的新教师(DG41)有宏心壮志,努力攀到最高峰吧?个人觉得:也许教育部提供模板的用意,是为了减轻老师们的负担,缩短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意思即是说,只要是同一等级的老师,他们的职责范围都一样!然而,这样一来,老师其实也不需要自己完成这指令。倘若教育部要全国老师这么做的本意是希望老师在复制黏贴时,可以读一读自己的职责所在,以达致温故知新的话,那么一个“假手于人”,目的就达不到了。就算是自己完成的老师,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去读完那些冗长的句子才复制。大家最多只会记得在黏贴每一个职责说明前必须点选的动词而已。

说到复制的方式,我也不得不说下这个网站表格的“愚蠢”之处。明明就是一项职责说明,它偏要你复制三次!首先,点选动词(如melaksanakan,然后在第二行复制工作详细说明,然后再复制服务对象及成果。若不是旨在浪费时间,我实在也想不出那位设计网站的高人还有什么理由弄出这样的网表!

在教育界最不缺的就是时不时就会有各种“高人”建立各种千奇百怪的网站,让老师去填写,然后日夜与电脑及那个“情绪化”的伺服器战斗!因为老师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自己填好的表格,点击保存后,资料不翼而飞,得重新再填的惊慌;甚至还有填完点击提交后,消失于网络世界,审核者没有收到,自己又无法再提交的无奈。这样的战斗除了让老师们情绪紧绷以外,实在没有其他好处,对老师的实体教学更是毫无助益啊!毕竟,在网页上写得再好,没有去实践,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5/10/2020 南洋言论版

4.10.20

当机会都留给优秀者

              现今的世界,是很现实的。如果你想要成功,又不够优秀,那就得有很好的运气,得处处遇贵人,才有望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否则,你注定就会被这社会淘汰。这可不是吗?

              仔细想想,人人趋之若鹜的名校怎么来的?不是因为那间学校真的会化腐朽为神奇,能点石成金,而是因为被录取的学生都是经过筛选的精英,所以论课内课外成绩,所谓学校一定年年第一,故为名校!这样的“冠名”是很多学校梦寐以求的,一旦得之,就不会愿意失去,于是每一个新学年,就会拼命招揽优秀生,甚至提供奖学金之类来吸引精英报读。如果你成绩一般,甚至低下,一般这些名校不收,就是怕你只会让学校表现下滑。学校再也不是扮演调教孩子、让孩子发挥所长的地方了。

              说开了,这样优胜劣汰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除了上述提到的奖学金申请案例以外,申请贷款时,穷人能申请到吗?一般很难。因为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他们怕你过后还不起。富庶者则可以轻易得到贷款,用于周转盈利。于是形成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此外,人说生病最怕没钱医,于是鼓励人们未雨绸缪,除了储蓄之外,鼓励人们买保险,以防万一。然而,保险卖给谁?卖给无病痛,能够付保费的人。如果投保者穷困潦倒,或者已有患病,那基本上保险公司是不会通过的。于是,穷人依旧是无法获得任何保障,到头来还是在生活线上挣扎求存的一个人。

              所以,你若不优秀,行吗?只有成绩优秀了以后,你才有机会进名校,才有机会借名校的声誉找到好的公司。因为如此,银行会贷款给你,你可以买产业、可以做生意。因为你足够优秀,买不到保险的几率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穷人可以如何翻身?只可以进名校,发愤图强,考取好成绩,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所有的机会就只留给优秀的人之际,你可以不优秀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25/9/2020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