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2

《 教育大蓝图 做到了吗?》

              新学年快开始了,学校又再提到涉及学校转型计划的2013-2025的教育大蓝图,务求达致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的美好目标。然而,2025就快到了,学校真的转型了吗?我姑且不细谈这个课题,就说说在这个教育大蓝图下,学校真的注重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了吗?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天赋不一样,作为老师,就得善于把孩子的天赋找出来,然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如鱼得水。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仍旧是早期的教学方法,老师要学生做许多练习题,认为“多做就会”;教了一个单元,就急不及待的要测量学生的掌握能力。如果有学生不达标,老师就必须采取补救行动,以免学生掉队!这些表面上看来都是为学生“好”,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教育其实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历程。我们没有办法当下就看见它的成效。尤其在思维观念方面的塑造,更加不是用教案中的“每日目标”可以测量到的。多做练习、勤能补拙虽没有错,但是并不是没一个人都愿意做“螺丝”或者是做“螺丝”的材料。有一些孩子就是创意满满,不喜欢重复做同样的题型,更不可能从中得到成就感。这些孩子若被老师用权威压迫去做这些题型,孩子就只会厌学,也不喜欢到学校。这样一来,孩子去学校,教师育人的意义还在吗?

              有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有时也许只是老师一句鼓励支持的话语,就足以让孩子有勇气面对重重挑战,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而这些,并不是在一堂课、一个学年的教学目标可以见效、更是不可能在课堂后马上可以测量的!有鉴于此,大蓝图下一直强调“测量”这一块就不是我很认同的了。对于那些不喜欢“做螺丝”的学生,就会成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了!因为我们虽然一直强调教育孩子成仁成德,但师长却永远跳不出“考试高分才是优秀”的框框!赞赏教育我们推了许多年,最后还是为了让孩子考好成绩而赞赏。我们还是似乎无法接受有其他天赋孩子成绩不好这一事实。

              也许就因为如此,这一个大蓝图虽然已经在政治波动下走到了最后一个阶段,但是我还是没有看见转型的曙光,反而还会有“如果今日教学不要那么注重测量这一环,也许老师们的着重点会比较偏向于协助学生”的感慨。如今样样要考核测量,以数据为准,会变通的老师理所当然的就会降低考核要求,以求人人达标了。倘若如此,这教育大蓝图在育人的路上,岂不是“徒劳无功”?这不得不深思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5/3/22 南洋言论版

11.3.22

敢于梦想乃成功之道

              今年的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是新课程纲要的第一年考核,其笔试也于32 日顺利开跑。

新课程纲要下,三语都有口语测试这一环。华文科在去年11月甫复课就完成了。今年二月,才进行国英语的口语测试。那天,国语口试考完后,就看见其一国语口试题目——“梦想中的婚礼”不适合用来考核17岁学生的课题被闹得沸沸扬扬!许多人认为这种题目让学生过早思考人生大事,有“鼓励”他们早婚的嫌疑。

听到这些,我哑然失笑。我们常听人说:敢于梦想的人,才有机会突破自己,取得成功。我还记得孩子在初二时,老师让他们读了一本书——《在天堂遇见的5个人》,并在让学生写书评时,有一个题目是:你希望在天堂遇见哪五个人?写出原因。我当时看到这题目,也很震惊,毕竟让一个14岁的孩子去想去世以后的事,不是比想梦想中的婚礼来得更荒谬吗?然而,因为这一次的课业,孩子却懂得了人生要尽力而为,以免死后留下太多遗憾。我想这也是一种收获。许多哲人也说过:思考及内自省是让人成长的唯一方式。

故此,让即将步入社会或大专院校的学生去思考这样题目并无不可啊!与其说这样是鼓励他们早婚,有点“不务正业”(他们的正业是学习),不如说这是一种让他们去思考、去预想的锻炼。毕竟,自古一切的新发明都是先有想象,才会有成果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终为始”、“老成远虑,胜少年盛气”等种种箴言都在劝诫我们必须把目光放远一些。所以,若一个人敢去预想、有“以终为始”的生活态度,就会更懂得规划现在的生活。你想要豪华的婚礼、你想要不留遗憾,那么从现在起就必须循序渐进的好好策划安排。这样,不也是好事吗?

————————————

此文刊于7.3.2022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