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20

《回首2020话教师》

            2020年,对教师而言,绝对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一场冠病的肆虐,老师可谓经历了一场灾难。从行管令开始,老师在背负被一般人指点说没有上课白拿薪水的压力下,开始一步一脚印,学习如何使用科技进行网上教学,有些老师还得与孩子争用电脑,备课至夜深的辛酸没人知道,还要尝尽自己要上课却没人回应的悲哀。一年下来,在学校上实体课,也只有短短4个多月、学生掌握了多少该在今年掌握的知识及技能,我们也许无从估计,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老师操作电脑的技能肯定提升了不少!

              最近,美国一名62岁的教师临死前仍然在改作业的新闻震撼了教育界。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老师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才会如此不眠不休罔顾自己的健康?该名教师的女儿其后发文表示:父亲在学校的职务可以轻易被取代,但是在家里的地位却永远无法替代!同一个星期,在我国有一位巫裔教师因为辛苦备课后,又没有学生上线而深感难过之际,她的女儿登入课室和老爸聊天,才看到父亲展颜。女儿因此发文呼吁学生要懂得感恩老师们的付出。这两则几乎同时出现的新闻道出了无私奉献教师的无奈。

              当今社会,不要把教师这行业看得太轻松,也不要因为教师群中少数的害群之马而无视老师的奉献!这情况就像:我们不要因为这世界有坏人而忘了好人的存在一样!几乎每一间学校都会为教师办一个奖项——全勤奖。这个奖用来鼓励老师不要无故缺席,因为教师缺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校方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尽责的老师生病了、或其家人生病了,被迫请假,那么这个奖就与该教师无缘了。话说教师少拿了一个奖,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问题是校方每年在评估教师时,却要看重这一环。于是,有很多勤劳的好老师就因此被忽略了。

              难道一个好老师要得到认可,都必须耗损自己的健康、忽略自己的家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获得?若然,那真是太沉重的事了!期望2021年一切会更好!

————————————

此文刊于 29/12/2020 南洋言论版

25.12.20

《爱华文,偏向虎山行》

             2020的学年将于1218日结束,师生都可以从网课中暂且下岗,等待另一个学年的开始。这个时候,各校行政,尤其是华小,就会开始担忧明年的师资是否足够。毕竟,现今在职教职员已有老龄化的趋势,每一年,退休的老师都比新晋教师多,其中以华小老师及中学华文老师不足的问题最为严重。当局解决这问题的路与要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一样漫长。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现今学子也不少对教书育人的工作感兴趣的,然而他们之中,不管成绩优劣,都鲜少会选择当华文老师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生喜欢不喜欢一个科目,一般会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自己每次拿的分数、二是对该科考试的把握程度、三是科目老师的个人魅力影响。三个原因之中,以教师的影响最为深远。

华文科向来出题方向难拿捏,评分方式也年年不同。要考好华文,学生必须具备百般武艺,到考试时也许可以用上一招,也许没有。一旦学生在华文科考试中分数考低了,对考试没有知己知彼的把握了,他们的学弟学妹日后又怎么会去报考华文或当华文老师呢?

              要学生有“偏向虎山行”,有愿意当华文老师的胆识,教他们的老师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老师们都愿意牺牲,敬业乐业,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让学生知道身教言教的重要之余,还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斗志才会被激发,进而会不理自己华文成绩好不好,毅然加入教师的行列。这还要其他华人老师(不是教华文的)不要给他们泼冷水,说“华文无用”之类的话。偶尔在职场听到有老师计较付出与收获不等而心理不平衡,有些还直言“随便教就好”时,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大相径庭,我心里就明白为何华文老师一直青黄不接了。这个情况如果不改善,再过一个十年,因为师资不足,因为学生来源不足,恐怕像现在这样的华文教育就真的会消失了。

——————————

 此文刊于 25/12/2020 南洋言论版

《国外发光,无关国内》

            近日,美国加州最年轻的新任东谷市市长尤煜琳 被发现毕业于大马吉打的吉华国民型华文中学,大家都认为那是大马华人之光。尤煜琳是在大马完成了12年基础教育,在2011年才移居美国的。她如今能当上该国的市长,想必也已放弃了大马公民权,成了美籍华裔(American-Chinese)公民了。

针对此事,有更多的网民在表示祝贺之余,也讽喻大马最善于输出人才,没有什么好高兴的。对此,我倒不愿置评,毕竟所有的结果都是有前因铺垫的。论年龄,尤煜琳算是大马的新生代了。她2006年小学毕业,在那个年代,我记得许多师长常会和所谓“会读书的孩子”说一句话:以后有机会,你们就在国外发展吧,不要回来了!这样的说辞美其名是为那孩子的将来着想,但如果我们深入去探讨,其实那是对孩子灌输自私忤逆的想法啊!怎么说呢?

假设你在马来西亚长大,那马来西亚就是哺育你的国家,犹如父母。而后你长大了了,离开这个国度,去了他国读书,但再也不回来,留在当地服务。那我认为这就犹如弃生你养你育你的父母于不顾,反认他人为父母一样!如果要说光荣,也是美国教育界的光荣,因为它能成功留住精英,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他们国家服务。至于在我们这里,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光荣的。也许是这里少了许多公平的机会,才会让这样的事件一再出现。但是如果撇开这个,尤市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背叛了养育自己的国家。一个人一旦选择放弃这里的一切离开,她就不再是这里的一份子,哪怕只是在这里受教育,我们也没教会他饮水思源。这其实也是我们爱国教育的失败。

近年来,频频传出大马华人在国外发光发热的新闻,乍看之下,他们似乎是为我国争光了,(至少证明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还不至于是埋没人才的)但是深入思考,这些在大马接受基础教育恩泽的毕业生,最终为他国服务,还值得让我们沾沾自喜?其实,这与今日有马来西亚许多人才到新国服务,最后选择成为新国公民的情况是一样的。他们在新国被尊重了吗?更多时候,他们永远会被说成是“联邦人”或“马劳,我觉得那是具贬义的。

说实在的,华人一向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心态。只要自己活得好,哪管他人瓦上霜?所以,当这些人在国外发光发热,除非他还是心系祖国,想回国献力,否则他也只是在为其他的国家服务,与我们半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也不需要一厢情愿地把她的成就当成是自己的荣誉啊!除非除非,她在国外仍然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建树!否则,我认为这种光荣不过是在自我安慰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17/12/2020 南洋言论版

11.12.20

《黑鞋白鞋故事未完》

            2018年,改朝换代后,教育部在同年7月就发布了政府学校学生从2019年起必须改穿黑色校鞋上学的政策一项让学生穿黑鞋的决定,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那些已订制2019年校鞋供应的厂家,担心已订的白鞋卖不出,黑鞋也无法正常供应。于是,政府决定暂时放宽政策为2019年逐步实施,并在2020年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预计在2021年才会全面落实

          两年来,学生在校园内,随意穿黑白鞋、黑白袜,可谓相映成趣。后来教育部长遭撤换,兼任教长的首相马哈迪就此事改口说,不管是黑鞋还是白鞋,只要学生有穿鞋即可。转眼2021年 即将莅临,执政22个月的希盟被推翻,国盟掌权之际,黑鞋白鞋事件再被提起,于是教育部发了一张文告,取消之前将全面落实学生穿黑鞋的政策。明年开始,学生想要穿黑鞋或白鞋皆可。这样的一换再换、一改再改,让人感觉这些政策仿佛是小孩在玩泥沙,筑起和推倒全凭心情般儿戏。

过去一年,也许厂家都估计2021年定将落实穿黑鞋政策,所以白鞋的促销可谓是挺惊人的。一双白鞋从原本的49令吉一双,可以卖到320令吉,这也许是亏本大甩卖,也许是拿回本金便宜卖。因为孩子在独中,不受黑鞋白鞋政策限制,我自己就为孩子买了几双不同尺码的,直接节省了一笔费用。对家境不宽裕,又有几个孩子在念书的家庭来说,买校鞋其实也是一种负担。如今宣布取消学生必须穿黑鞋的政策,对穷人家来说,这是福音。然而,我只担心,商家在新政策发布了以后。会不会再次抬高白鞋价钱,以谋暴利?

看来,就算踏入2021年,黑鞋或白鞋的故事还是会是学生生活中的插曲,不时还是会有为官者来修订内容,黑鞋或白鞋的故事也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

此文刊于 10/12/2020 南洋言论版

《读书成了贵族的专利》

             转眼,再次关闭学校,师生在家上网课又近两个月的时间了。我们都知道,网课虽然有科技的协助,但它远远比不上实体课有效。就算老师给网课作业,拖延迟交甚至没交的学生都有!学生学习士气之低落,可想而知。然而,教育部各个部门仿佛听不见这些声音,反还不断逼迫老师想方设法制作各种网站或报表,让师生参与或填写,美其名是希望学生除了上课以外,还有机会参与其他活动。

              接近年杪,学生的网课出席率越来越差了,仔细一问,才知道大部分学生,尤其家庭环境欠佳或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学生,根本无法承担孩子一直上网课的费用。我就有学生发网络数据不够的截屏给我作为证据。后进班级的学生,80%都去工作了,对他们而言,读书不读书都不再重要,在这个非常时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他们更担心的是考完SPM之时,工作都找不到!

              故此,老师一边厢拼命制作网课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线上活动或网表,其实都只是让家庭环境好及自律的学生受惠而已。那些被忽略的孩子,有谁来协助他们呢?不是每一家的孩子都像报章表扬的那样——为了上网课爬到树上,或走到大路边找“网络信号”的。也不是每一个家长都会为了让孩子上网课,省下自己买药钱的。我们有许多家长是为生活忙碌,对孩子是不闻不问的;也有父母是恨不得孩子出外工作,帮补家用的。这样一来,所有老师辛苦准备的资源、材料其实真的只让家里环境好的学生受益而已!换句话说,疫情之下的教育仿佛成了以前的“贵族的教育”了,有钱有能力的人,才有机会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我们乐见的吗?

              我们的网上教学,走到这个地步,那还是“有教无类”吗? 网上教可与实体教学媲美吗?与其命令老师花费时间精力去弄一堆网络任务,不如给老师留一些精力,让他们想想该怎么帮助那些因为疫情而就快失学的孩子们吧!

——————————

此文刊于4/12/2020 南洋言论版

 

26.11.20

《排名惹祸》

           一直以来,排名是我们社会中的一种比较方式。从小,长辈就会以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与亲戚朋友比较。当自己比其他孩子厉害时,父母就会特别嘉赏,长此下去,孩子就养成好胜心、攀比心。放眼看去,世界各教育机构何尝不是在争排名?你若读名校、挤进了排名前100的大专,简直就堪称“光宗耀祖”了!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攀比心真的是我们一直灌输给孩子的。小孩上小学,单是考试这回事,就有排名了。你是精英班的最后一名,哪怕总平均是80分,你也被后进班的总平均40分的第一名给比下去!所以,精英班的孩子觉得压力,时刻想着超越别人,把同学都当成敌人,督促自己努力向上。努力并不是不好,但是因此而少了朋友、多了敌人,值得吗?此外,攀比心一起,祸端也会随之出现。首先,学生为了争前十名,会不择手段,考试出猫带小抄,养成取巧不踏实的习性。(这是会贻害人间的)

              曾经有一个时期,学校曾被喻令不可以在任何考试后给学生排名,若要颁奖,也得以个人成绩为指标,只要达标,一律得奖,以期达到同侪之间的良性竞争。因为如果我帮了你,你成绩好了,我们是一起得奖的。反之,若只奖励前三名,我帮你,你成绩好了,抢了名次,导致我失去本该有奖赏,我就会觉得很不值了。这种“不攀不比,超越自己”的良性竞争及奖赏方式,我是十分认可的。虽然它未必可以完全把学生根深蒂固的攀比心除去,但至少不会加强。

              今年,因为疫情,学生一年来都在适应这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比起国中,独中在考核学生这方面做得很细致,到了年尾,还办家长日,实属难得。然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校方还是给学生排名!许多学生因为疫情的学习方式及无名压力,学习过程都是极其不易的。在排名以后,孩子名次从前10 掉到倒数10,心情之低落可想而知。以她的成绩,若放到最后一班,肯定可以拿第一名的。我告诉她:排名不重要,那是与别人作比较,你只需要和自己做比较。奈何学校的制度只奖励班级前三及全级前十名的学生,让她的失落感倍增、自信心再次坍塌。

              故此,排名成了祸端,倘若我们的教育制度可以稍作改变,不再以排名来测定学生的优劣,反以一个总平均来断定学生是否达标,也许会是更好的方式。在这疫情笼罩的学习氛围下,孩子们的学习意愿及动力肯定会比较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26.11.2020 南洋言论版

《就集体留级吧》

        十一月初,因为疫情告急,教育部毅然宣布关闭全国学校至学年结束,明年才开学。所有的教学都以网课取代。这样一来,2020年就过去了,对学生来说,今年除了铺天盖地的网课及功课以外,他们失去了许多与同侪一同学习的时光。扣除7月中至十月初学校再次关闭前的新常态上课时光,学生只有不到3个月的正规上课的日子。对于刚上小学、刚升初中或高中的学生来说,今年的学习生涯是近空白的。许多对学习生活有期盼的孩子因此陷入不可自拔的抑郁之中。

病毒的肆虐,他们对未来,没有期待;对生活,没有热忱;每过的一天,都是煎熬。但是,服从性很强的老师们无法明白这些孩子的迫切需求是放缓脚步,与他们共度时限,反而拼命的赶课,仿佛今年没有讲完该讲的课题就是失职了。于是,除了少部分应变能力很强、而且服从性也很强的学生可以跟上以外,其他的学生慢慢地不上网课了,有的上了没懂,也不想弄懂,完全就是“放弃自我”的前奏。老师们大多没有发现这现象,因为他们当中也有许多处于焦虑状态中,担心没完成上级的指令而被责怪。当师生都处于如此状态的话,今年其实真的是一片空白、一切归零的。

              刚升高中的孩子不止一次和我说希望大家可以集体留级一年,让大家明年可以正常回校重新学习今年的课堂知识。她不怕多读一年,只希望找回今年该有的同窗情。说实在的,对学生来说,在学校最美好的回忆是和同学与老师在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光,老师现在拼命赶的课程,学生真的是“考完忘光”的!(这是事实,老师们可以扪心问自己还记得多少老师教过的课程)对师长而言,我觉得老师真的也不介意重教一年,因为教课是工作,只是对象没变而已;身为父母的,希望孩子快乐成长,自己多辛苦一年,多栽培孩子一年,也是会乐意的。日前,副教育部长马汉顺也发表声明说,明年开学第一个月,老师一定要重教今年学生没掌握的技能;我在网上也读到一篇建议教育部胆敢让所有学生集体留级一年的文章,不是为弥补孩子知识上的不足,而是弥补孩子群体生活的缺失。我认为:这个才是重点,才是一个学生迫切需要的!

              个人留级,会让人“另眼相看”,但是,集体留级,就没有歧视的问题了,我认为这是可行的。但,真的要实行的话,还得看“怕输”家长是否能接受而已!言及此,我们也不妨问问自己:成年后工作多年的我们是不是也常思念当年在校学习的时光?那让孩子多待在学校一年,集体留级一年,又有何不可呢?(除非家长生儿育女只是为了回报而已)。

————————————

此文刊于 24/11/2020 南洋言论版

17.11.20

《我们到底要考学生什么?》

              上个星期,在线上会议与同道们讨论华文科未来的出题方向,有人问说:我们到底要考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是要考学生还没有学会什么?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提问。学生若连读懂篇章都成了问题之际,题目又刁钻的话,那我们是在考学生的应变能力吗?如果我们考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就会看到学生会做题的喜悦;反之,我们会看见学生不会答题的懊恼。

              我第一次参加类似会议,于是斗胆提议让一部分考题的文章从指定的课本中取材,让学生在考前“有书可读”,以期减少他们的应考前的不确定担忧。然而,这建议立马就被否决了,原因是语文是该活学活用的,绝不可以让学生养成“以背应考“的习惯。

我也没有反对这个论点,只是不明白为何完全不考虑在考题中挪出一部分考核学生已读过的一些篇章呢?这样可以让学生温习时有方向,上课学习时会多用心,到考试时还会特别努力去复习。老师们也不会荒废课本,只专注教导应考的考题模组,让学生有“读书为了考试”的刻板印象。

说实话,不管我们的教育纲领怎么改革,学生及家长都一样是重成绩的,成绩单上的那颗“苹果”决定了学生的未来,也决定人们鉴定学生优劣的方式!既如此,那么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本内容,更有信心的去面对考试,不是更好的一件事吗?不然,学生大多会选择放弃选修华语,不只会造成华文师资的断层,华教的未来也堪忧啊。这样的后果,恐怕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吧?

虽然说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各种理解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技能,在考试时临场发挥所学也是考学生学过的知识,但是如果有某部分可以让学生“有书可读”,我想学生的学习动力肯定会比较高的。更何况,要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一篇未曾读过的现代文,再应用所学去回答理解题,恐怕也是很难的事吧?

故此,除非老师们有精神虐待倾向,喜欢看到学生忧心烦恼的样子,否则我也想不通为何不能考核学生读过的文本,让他们更有自信的踏入考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1/11/2020 南洋言论版

《再次停课的隐忧》

             新冠疫情反弹,开始只有雪隆沙巴两州实施有条件行管令,日前扩展至全国11州(三州例外),而教育机构则直接关闭至今年12月学年结束。这对已在10月实施CMCO的雪州子民来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反倒是公共考试日期一再展延,对于今年的SPM考生来说,却是一大煎熬,也是考验。

              打从三月起,行管令期间的网课,学生们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适应,还有许多考生因为自己怠惰或设备不足问题,一直无法跟上课业。后来6月疫情放缓,学生终于可以回到校园,与同学老师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习,老师们也好不容易帮助那些落下课业的孩子追上进度了。当孩子们慢慢开始期待即将开放的许多活动,户外学习的热忱也开始澎湃之际,忽又传来关闭学校,而且还是一关就关到学年结束的噩耗,孩子们的失落抑郁,可想而知。一年的校园生活几乎都在“居家隔离”,孩子们的心灵挫折着实不小。每一次,我安慰孩子们:“疫情会过去的,明年就会好,就会恢复正常了”时,心里不免暗忖:万一明年疫情也还没有好,孩子们会陷入怎样的泄气氛围呢?说实话,要让一个个期待享受美好校园生活的孩子,接受梦想破灭的现实真的是很残忍的。

              以上所言乃是针对那些喜欢上学、享受校园生活的学生,他们遗憾校园时光在居家隔离中倏地过了,觉得自己错过了许多中学生涯的美好。考试日期一再拖延,让他们终日无法放松,日日与考试习题交战!反之,对于后进生而言,去学校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兴趣”,一次次的关闭学校,让其中许多有家庭问题的学生,拥有更好的理由不上网课,直接去工作或提早毕业帮忙父母做生意皆有之。如果教育部要认真统计,今年的非正式辍学率应该是很惊人的。

              我们经常说停课不停学,但是现实就是不管老师怎么努力想要教好学生,对于后进生及家庭有经济问题的学生而言,停课其实就等同于停学了。网课终究无法取代面对面有温度的教学,学生在学校与同侪之间的情谊也不是网络可以培养的。所以,再次的关闭学校,在各方面,尤其是心灵上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17/11/2020 南洋言论版

14.11.20

《回家的路》

                从年轻至今,她都不是一个多话的人。安静的她,让人生畏,所以也没什么朋友。她的家庭很复杂,她妈妈有 12 个孩子,家里天天都不够东西吃。她有 5 个姐姐 5 个妹妹,最小的是弟弟。上一代的人,为了生一个 “丁”继香火,真的可以不顾一切!孩子多,每天为张罗一日三餐就已经够愁了,大的孩子要照顾小的妹妹,没有机会读书是必然的,她与 5 个姐姐懂事以后就给人打工了。反倒是比她小的 5 个妹妹及唯一的弟弟有机会读书。自小没机会读书,成了她的遗憾。

               到了适婚年龄,妈妈多番提醒她要她找个有钱的人嫁了,可是她为了逃离家的枷锁,仓促的跟一个交往不到一年,比她大了整整 9 年的男人结婚了。妈妈很生气,拿了一笔寒酸的礼金,自此对女婿也没有好脸色。渐渐的,她也不想回娘家了。断了与娘家的联系,也断了她回家的路,让她彷如成了孤儿,再困难,也必须自己撑着。结婚后,三年抱俩,她很快就有了四个孩子,而且还是四个女儿!但是,她没有她妈妈当年的勇气,拼命生到儿子为止。毕竟,生活不容易啊!她自己相信:生儿或生女都是命水,强求不得。人家说:女人本弱,为母则刚。而她,大概是一直都“刚”,根本没有机会弱。

                她婚后的日子过得就像电影中贫困家庭一样,捉襟见肘。她对自己选的丈夫没有怨言,也知道他很努力工作扛起一家六口的生活。她每天早早就去胶园割胶,赚取微薄生活费。为兼顾家庭与工作,她精疲力尽,如果又遇上孩子不听话,学校老师或邻居前来投诉的话,她会二话不说,直接给孩子们一顿毒打。故此,逐渐长大的孩子,除了大女儿,其他三个孩子与她也没有太多的互动,孩子们对她也不敢多加靠近。孩子们逐渐长大,上小学后,花费就大了。丈夫有打算让两个大的孩子辍学,帮补家用。然而,她坚决反对,因为自己有之前没机会上学的遗憾,所以无论日子怎么辛苦,都要让每一个孩子上学去。为了多赚点钱,她开始每晚做糕点以在第二天割胶后拿到市集去卖。有一次,知道大女儿喜欢电脑,想学电脑,但是却因为没有那大概 180 令吉的学费懊恼。她得悉以后,做的糕点更多样化,休息的时间也更少了。女人,大概都是这样,为了家庭,可以不惜一切。

**********

            我是大女儿,尹鑫。我的妈妈就是上述那种典型的劳碌命女人。我是姐妹中,最常和母亲谈天的一个。很多时候,也是妈妈与妹妹的传话筒。有时,看着她一天的老去,我会有种害怕自己 没有机会奉养她的恐惧。从小我竭尽所能,努力帮她,希望她可以有多一点的休息时间。我一直希望小学毕业后就可以出去工作,帮忙补贴家用,她就不必那么辛苦了。这个心愿我一直没有告诉妈妈,怕她责怪。其实,在我们的村子里,念完小学就已经很厉害了,没有多少人去念中学的。对我,妈妈也是信任有加,不管去哪里,她都只是叮嘱我:记得回家吃饭。没有追问太多。所以,我从小就是满村跑的野孩子。哪里有水,有大沟渠,就有我的踪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也不懂什么女性的温文尔雅。只要我回家了,妈妈就不多说我了。这一点,我妈妈倒与其他朋友妈妈不一样。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终于等到我小学毕业了。妈妈没有出席我的毕业典礼,也是意料中事,我也不介意,不就是完成学业而已吗?何况我也不是杰出的学生。回到家,换掉小学的校服,我告诉妈妈:

            “从明天开始,我就去阿婷姨的店帮忙点货,赚点钱帮忙家里。”

            正在忙着帮人缝衣物的妈妈立马放下手上的工作,瞪大了眼睛,看着我。

            我一时也被吓着了,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不继续读书了?”妈妈严厉的问。

            “我......”我想好的所有理由,突然都说不出来了。

            “不用多说。不准去。准备升中学的事!”妈妈说完,低头做她的工作,不再说一句话。而我,也不吭声的回房去了。那个晚上,妈妈突然又叫我到客厅去。妈妈看着我,说:

            “上中学前,有 5 个星期的假期,你好好恶补一下你的马来文,不然上了中学就麻烦了。”然后,她伸手进她的兜里拿了 4 张 50 令吉纸钞给我,平静的说:“去报名学你一直想学的电脑课程,不要荒废这段时间。”

            我顿时呆了,接过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妈妈怎么这么神,知道我想学电脑呢?

           “要学,就要认真学。以后才可以学以致用!”妈妈突然又加了这句话。

            我默不作声,走进房间。

            于是,我升中学前的假期,就在学电脑及帮忙家务中渡过了。小学,我们姐妹都是步行上学的。但是,上了中学,为了方便妈妈载我,我选择了一个离我家不远,但是却与自己小学朋友分开的马来中学读书。国语,成了我最大的挑战。妈妈为了我,再次存钱给我补习国语,不然我连听懂老师说的话都成了问题。

               妈妈每一天割胶回来,载我去学校后,就顺路去巴刹卖糕点,然后才回家做饭。过后,再到学校载我回家。周末,我也一样坐在妈妈摩多后座,但不是去学校,而是和妈妈一起去胶园割胶,然后去巴刹卖糕点才回家。日复一日,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每一天出门及回家的路,会是我今生都忘不了的回忆。

                有一次,到胶园去时,一只蝎子掉到我肩膀上,我一时惊慌的尖叫起来。妈妈见状,马上走了过来,徒手把我身上的蝎子抓走打死。13 岁的我,楞在当下,但也对母亲多了一份敬佩。虽然后来知道森林的蝎子也少有毒,但是母亲爱女的深情,我永远也忘不了。

                上了中二,我的功课比较多,妈妈就不让我去帮忙了,她要我专心读书。我拗不过母亲,唯有用功读书,希望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妈妈。那一年,妈妈 36 岁,年纪不大,但是岁月的摧残,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10 年。像营养不良的瘦削身子,总是让长得胖胖我心有戚戚。因为,每一次家里有好吃的,妈妈总把她那一份留给我。而我嘴馋,也总是欣然接受。

                那是一个周末,我很早就起床温习功课。妈妈如往常一样,很早起床,看见我那么用功,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给我一个鼓励的拥抱,便骑着摩多出门去了。我顿时觉得浑身充满力量,很受激励,继续解课本的数学题。不觉已是早上 7 点了,我走进厨房,发现妈妈做好的糕点还在,心中纳闷:妈妈难道没有回来拿去市集卖?跑出屋外,看见路口有一群人,便走出家门。才踏出家门,邻居何婶就冲过来对我大喊:尹鑫,你妈妈出事啦!

                我心中一凉,什么状况?跑到现场,看见妈妈的摩多毁不成形,妈妈倒在黄泥路上,染了一地鲜红。我看见妈妈的头部鲜血如注,惊恐的大声哭喊起来。后来,来了很多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于妈妈的死因有诸多揣测。我清楚知道,妈妈是在回家的路上遇害的,是被罗里撞后逃吧。当年,死了一个穷人,不会泛起太多涟漪。死因也没有人去追究,妈妈就入土为安,结束了她 36 年在人世间凄风苦雨的生命。当年,我 14 岁。

               失去了妈妈,我更加发奋学习,也不负母亲所愿,成了一间公司的电脑程序编写员。我知道我没有机会孝顺她,报答她,但是,我记得妈妈最希望我好好学习,然后要学以致用。妈妈当年给我的自由,造就了我勇于尝试,不易放弃的坚韧性格。妈妈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她教会了何谓“担当”、何谓知足、何谓无愧于心,还有不管身在何处,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妈妈走后,外婆及阿姨舅舅们都有过来,看看我们有没有需要协助。我深信: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回家,这一次外婆阿姨舅舅都过来,也算是冰释前嫌,一家团聚,圆了妈妈的心愿了吧?

             回顾妈妈一生的故事,没什么特别,她也只做了天下所有妈妈都会做的事,在别人眼中,很一般。但是,在我的心里,妈妈在平凡中彰显了她不平凡的耐力;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我感受到妈妈面对挫折的坚毅,这些都让我在 14 岁那年起,就懂得了自力更生的真谛。

            我一直认为,我的妈妈是在回家的路上,一不下心,忘了回我们家,而走到了天家;如今的我,每一次经过那一段回家的路,都不禁缅怀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唯独再也回不到有妈妈的家了。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至今近 4 个年代,我却没有一天忘记过。浩瀚亲恩,即使再普通,也会触动孩子的心!

______________

此文获得第四届《她的故事》激励文章征选赛(雪隆州际赛)亚军,作品进入全国赛

8.11.20

《严格须有道》

           四年前,小女儿升中时,我让她自行选择要进国中或独中。她在独中极力宣传及被美丽雅致的图书馆吸引下,选择了独中。我从来没有想过,四年后,这自我要求极高的孩子会患上精神焦虑症。三年初中,在学校的积极灌输下,她对未来有极高的期待,虽然有时会听到她埋怨学校的不通情达理的地方,但一切还算相安无事。

今年她升高中,恰好碰上疫情肆虐。行管令期间,学校的课堂还是一样密集,学生的心理建设似乎还没做好,老师们就已依指示拼命赶课程,考试次数也一点都没减少,仿佛家长给了学费,测验考试就是学校及老师该给的“交代”般。这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这样上网课,她既不能专注,有时还得被家里网络不稳干扰,生活中少了许多与同学共处的日子,还有许多听了没懂的课。虽然如此,她还倔强地说不愿“搞突出”,所以不愿告诉老师实情。我看她撑得那么辛苦,几次要她放弃独中,转到国中继续学业。但是,她想到要在国中从新开始,就更加不愿意。半年下来,她积郁成疾,顿让我措手不及。

这四年来,很多人都问我有关读国中与独中孰佳?我真心觉得在独中学习真的让孩子学到许多新知识,分析及思维能力都大大提升。有时,她懂得的事物还真的多得让我汗颜。我也不止一次庆幸孩子做了对的选择,这在被补习淹没的国中生身上是少见的。然而,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独中一贯实行的扣分制度还是如常执行时,我是很失望的。虽然曾与学校反映孩子的情况,但还是有不明就里的老师不断用扣分来威胁孩子,一次次让她逐渐好转的情绪崩堤,再次陷入焦虑。作为家长,我还真的对这样的校规没辙。我说一百次:“身心健康永远比上课重要,好成绩固然会让父母开心,但照顾好自己,健康平安,才是父母的安慰” 都敌不过老师一句“扣分”啊!

在独中,学生没有交功课、缺席(现在是网课)等都会扣分。无可否认,这样的扣分制度的确让孩子“养成”必须出席的习惯。因为对她而言,因缺席而被扣分是很不值得的。然而,有谁料到,这样的制度恰好也是让她放弃自己的原因,更悲观地认为自己已无药可救。

如今,每一次听别人说独中校风严,独中的孩子也相对很有纪律时,我只想说:严格不一定是好事。严格,让激进者反抗,变得暴戾;让怕事者屈服,吞下负面情绪。只有被待之以 ,感受到温情的学生,才会成为人中豪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6/11/2020 南洋言论版~

25.10.20

《用钱推环保?》

          环保这课题,也推广了近20年了吧?犹记得初期,为了让人们自动自发进行环保工作,如:分类垃圾,回收资源,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进行环保活动,让学生把家里可以环保的物品,如铝罐、旧报纸等带去学校,然后颁发奖金给收集到最多物品的班级;环保公司也用金钱收购一般老百姓收集到的环保物品。当年我们常听到的口号很多,类似:“垃圾变黄金”,“铝罐可以换金钱”等等,学生为了让班级获胜或让自己多一些零用,都很积极“找垃圾”。这是金钱的魅力,“有钱可使鬼推磨”实所言非虚。

              而今,20年过去了,当年积极参与环保的小孩也长大了,试问他们真正有环保意识了吗?当年被金钱“诱惑”去环保的孩子,如今真的在环保了吗?也许有,但肯定不多。因为到了今天,我们还是不断鼓吹环保,用各种看起来像在为环保而努力的方式,但其实只是让某些厂家多一种牟利的方式,也让消费者深信“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几年前,坊间鼓吹用环保袋购物及用餐盒外带食物。自带餐盒者,还可以得到一些回扣;反之,若要求用塑料袋,就得付费购买。于是,环保袋的风气就吹起了。开始阶段,环保袋成了商家给消费满某数额者的赠品,本意是希望下一次他们会记得带出来。然而,环保习惯没有养成,后续就不会有携带环保袋这回事。于是,每次消费满额就拿环保袋,久之变成环保袋随意丢,数量多到不环保!

为此,当我听说槟城即将采取提高塑料袋的价格来加速落实环保时,不禁感叹万分。一个塑料袋从20仙提高至1令吉,这也是用钱来环保的方式,我们一直没有做到的是让人们自觉环保,不是被逼环保。说实在的,这与在学校用钱来吸引学生环保及用罚钱的方式来让学生记得做值日生的方式是一样的。这方法在短期内,对某一些人来说也许有效;长期而言,真的只是白费心机而已!毕竟,对有钱有能力但无环保意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在乎这两角一块的;反之,对没能力的人来说,这就是另一种负担了。他们也许会因为钱而努力“环保”,但终究还是没有培养起真正愿意环保的意识。这就好像一个人因为怕被罚而值日,但他会因此而爱整洁吗?肯定不会!

再说,现在的塑料袋其实都容易分解,顾客若会拿来当垃圾袋,不必特地去买垃圾袋,不也是一种环保吗?总之,我们若深知金钱无法达致长远的效果,但为何还是有许多人喜欢用?感叹的是,政经文教界现今皆如此,诚属可悲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25/10/2020 南洋言论版

22.10.20

《期己莫期人》

            前些时候,在网络上看见有人分享一篇题为《谢谢你们照顾我,但我后悔生了你们》的文章,说是一位80岁母亲写给儿子们的遗书。大家不断转发此文的用意大概是要孩子学会感恩吧。然,我看完后却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一篇有道德绑架意味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合时宜的。

文章大概是写一个妈妈辛苦把4个儿子养大,丈夫又比自己先走一步,所以觉得行将就木的自己常常得看儿子媳妇的脸色,深觉得委屈。换言之,孩子虽是回家陪伴,但未曾和颜悦色。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不孝。论语为政篇提到:侍奉父母,最不容易的就是控制脸色或做到和颜悦色(即 色难”)。我不禁想问这位80岁的妈妈:你自己年轻时有做到吗?若没有,又怎么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呢?我们不是常说“凡事求诸己”吗?再说,这千百年来都是那么难的事,作者怎就期待自己的孩子做到了呢?(除非你前世积德多,今世的福报大才会有吧)。作者也透露后悔生下孩子,想要赶紧去与天堂的丈夫见面,有离世求解脱的念头。

我不知道网民为何转发这篇文章?是赞成吗?毕竟如果要论孩子不孝的责任,父母才是必须负上最大的责任的人啊!父母必定是在教养过程中有失误的地方,孩子才会如此。难道作者希望每一个孩子长到某一个年龄,就会顿悟该孝养父母?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没有得到启发,就不会有如此的领悟,这就是所谓的人文素养啊!这位妈妈更应该想想自己在他们小时,是怎么教养他们的?是天天重成绩,和别人比较,还是看孩子的优点,教他们待人处事?我认为:因和果是紧密相连的,如今孩子无法对自己有好脸色,除了少部分原因是个人修养问题,最大的因素就是他小的时候就已习惯如此,而家长未察觉也未加以指正。

为人父母,养育孩子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必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更忌说出“后悔”二字,因为你的孩子分分钟会反驳你:没有人叫你生我啊!面对不公,思考另一番出路,会是比较踏实的做法。我总认为:不管在什么年龄层,所有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苦难,都是来造就我们的。

人生没有后悔药,既然生了他们,也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他们,就是尽了责任。孩子日后若对自己好,是福报;对自己不好,就多反思,不必埋怨。人活到了这把年纪,如果自己身体还行,可以多参与活动,让自己每一天过得充实,脑筋就不会整天围绕在孩子身上了。这是一种境界,也是终身学习的榜样!指责孩子及哀叹生活的不如意,既不能改变什么,反而会惹人厌烦。

看我国政坛上多位老人尚且争名夺利,天天精彩,文章作者实在没必要如此用道德规范来绑架孩子!顾好自己的身体,能吃能喝,自己安排生活,也不要依赖孩子,这封信都没必要写。因为,懂得爱你的,自然会爱你。在生活中,对自己多些期许,对别人少点期待,日子才会自在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22/10/2020 南洋言论版

18.10.20

《何必硬生生去规范》

            最近,应该是病毒肆虐之故,造成人们疑虑神经发达。网络上总有许多事件可以引发争论,比如最近的460汉堡,一时也闹得沸沸扬扬,各行各业也趁热为自己的产品促销,图攒一些人气!同时间,网络上也出现了一张不知哪个补习中心贴出的规范中文表,说要作文拿高分,必须用规范词之类的。我大略看了那些所为规范词,除了一些真的必须规范的方言词(如“割车”应该是“超车”)外,其他的就算不用列出的规范词(比如用马铃薯,不用土豆),写作文时都不会扣分。毕竟像巴刹、沙爹等词汇,一看就知道是大马华语的独有特色,是文化融合的结晶,真的没有必要硬生生地去规范为“菜市”“肉串”的。

这就让我想起最近推出新书的本地网红作家杜韩念的书——《女儿呀》内的一篇文章“做对的事也会惹人厌”。我个人是十分赞成作者的看法的,因为不管你做什么,网络上、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人反对,有人赞成。这是常态。就像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总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一样。

编撰规范词的编辑,也许只是想为语文规范尽绵力,所以参考中国使用的规范词,整理图表;另一边厢又有人认为这是奴性思维的人才会做的事。因为只有大家一样了,才好管理,所以他们认为必须捍卫本土色彩,以免沦落至“无国籍人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两派人其实都在做对的事,却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不满。赞成的人说,凡事都要有依归,跟中国的词汇没有错;反对的网友则认为,本地中文不应该规范,才能保留特色。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对错只是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已。我觉得保持中庸,“择其中”就是最好的方式。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让各族群可以沟通,就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人抨击他的做法不仁道。

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事,总是会有人不满意,总会有人抨击。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每一个人都有她的支持者,完全被孤立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你做的那件事,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还能造福人群,那就够了!别人要说些什么,就让他去吧,毕竟我们是管不了别人的嘴的。很多时候,所谓“专家”——就如专门骗人家,他们说的话也不是永远对的。对或不对,也不必太在意,凡事适可而止,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8/10/2020 南洋言论版

14.10.20

《大人失误,孩子买单》

              10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一扭开收音机,听见这个信息,心中百感交集。因为一场席卷全就的病毒,我们的世界的确是生病了,患病的不止是平民百姓,还有许多本该为国为民的领袖!

              看看美国总统,身为一大国领袖,不单没有为国为民,还为了己利,为了政权,不顾疫情蔓延,不顾人民死活,还在出了状况后,谬论连连以掩饰自己的失误。有人还统计出这次疫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越过往任何一场战争!领袖犯错,埋单的人是无辜的百姓。这场无烟硝的战争,连累了多少人丧失生命?就算后来总统确诊了,他有专业医疗团队24小时侍候,一介小民能有吗?如果领袖是犯错的大人,那么人民就是买单的孩子了。

              前几天还看到报道说有一位老师在卫生总监的贴文下写下自己的心酸,说老师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很认真的执行任务,好不容易等到疫情稳定,孩子慢慢可以进行户外活动了,也好不容易看见孩子的期待的眼神了。然而,这一切,却因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政客的行为(引发第三波疫情爆发)而破灭了。老师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她深深感叹难为,不知该如何告诉这些孩子他们其实是在为大人犯的错买单。

              的确,大人犯错,为什么总要让孩子来买单?而且还是理所当然的由孩子来买单?

              话说回头,这一场我们无法控制的疫情,2020年转眼就到了尾声,这半年来,心理医生的病患也一直在增加,尤其是焦虑忧郁的孩子。面对上网课听到没听懂的新常态、面对对未来的恐惧、面对自己课业的落后及师长的有形无形压力,这些都叫孩子无所适从。然而,却没有多少大人愿意放满脚步去理解他们的困境。倘若真的有孩子因此寻短了,那请问大人们:你们真的确定你们可以接受孩子为你们买单的事实吗?

              所以,政客们,请认真抗疫,别再想变天了;大人们,请放慢脚步,与孩子共度艰辛,一起对抗这看不见的敌人造成的心灵伤害;如果可以,让孩子们明年从读今年落下的知识,真的会很难吗?无论如何,别再让孩子再为大人的失误买单了。我相信放置不理的后果是你我都承受不了的。

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1/10/2020 南洋言论版

10.10.20

《学校到底在教什么?》

             十月刚启动,新冠肺炎疫情因为一场争名夺利的补选再度爆发,单日确诊病例创新高,直逼700大关!但是我们没有启动MCO 2.0,学校也没有办法擅自停课。学生还是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聚在一起谈天说笑,甚至共用一张桌子。民众也不可以怪老师,毕竟不止这些孩子讲不听,在外面的那些成人也一样讲不听!如果我们要追根究底,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试想:MCO三个月期间,许多家长、学校担心的是学生有没有学习,生怕几个月没学习,孩子就会变蠢了一样。于是,铺天盖地的网课、线上功课发布下来。能力强、心态好的孩子没有问题。但是,对许多因不能接受上课及生活新常态的学生患上焦虑症的学生就不是了。他们必须面对老师的狂追功课,还必须不时听见老师因不理解他们而批评他们“矫情”、“草莓”等的风凉话,导致这类学生愈是不喜欢学校,造成他们抑郁的情况愈是严重。

这个时候,校方或老师并没有采取什么举措去安抚这些孩子,反而不断赶课程,说考试要到了,没教完课程纲要就失责了!学校一向以考试为重,学生以考好成绩为目标,变得自私、也不懂关心朋友,完全忽略了心灵的健康。虽然我们教育纲领阐明必须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但是,有多少老师注重这个终生受用的品质了呢?疫情严重之际,许多家长还是纠结于考试,所以学校考试时间表一出,孩子还是要罔顾生命安危去应考!于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感觉不到学校的关爱,久了则不想去学校;没问题的学生学到的是“成绩至上”,放慢脚步以关心同学等都不是重要事!这些孩子在这种氛围下长大,就会变得势利,忘了人本。故,当我们责怪政党为夺权而罔顾人民健康生死之际,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这种思维,从一开始,早已在学校埋下了种子?

疫情之下,我们真的迫切需要安抚他们的心灵,教会他们同理他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试想:学校没有了课外活动(在线上进行的都少了一分真实及温暖),学生的生活除了读书考试,心灵苦闷无法宣泄,再加上家长老师的不理解及课程的压迫,有许多人会走上抑郁及消极的路。这才是一颗让人担心的计时炸弹,分分钟毁灭人类的生活。

古人说: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学校作为一个“百年树人”的机构,到底要教会学生考试,还是教会学生做人?这一点不得不慎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8/10/2020 南洋言论版

 

 

 

6.10.20

《你 JD了吗? 》

           最近,在教育界,最常听到的对话就是:“你JD了吗?”

事源两个星期前,所有当老师的都得赶在月末前完成教育部网站(HRMIS)的JDJobs Description),意即把自己的工作解析一个一个的复制、黏贴去hrmis 的个人主页。我之所以说“复制、黏贴”,是因为除了个人资料、学历及所教的班级不同以外,其他的都一样,而且还可以从供老师们下载的职责模板中复制黏贴。更匪夷所思的是不管什么级别的老师,都得填完所有级别(从DG41DG52)的工作职责范围(Akauntabiliti)!这是要让年轻的新教师(DG41)有宏心壮志,努力攀到最高峰吧?个人觉得:也许教育部提供模板的用意,是为了减轻老师们的负担,缩短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意思即是说,只要是同一等级的老师,他们的职责范围都一样!然而,这样一来,老师其实也不需要自己完成这指令。倘若教育部要全国老师这么做的本意是希望老师在复制黏贴时,可以读一读自己的职责所在,以达致温故知新的话,那么一个“假手于人”,目的就达不到了。就算是自己完成的老师,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去读完那些冗长的句子才复制。大家最多只会记得在黏贴每一个职责说明前必须点选的动词而已。

说到复制的方式,我也不得不说下这个网站表格的“愚蠢”之处。明明就是一项职责说明,它偏要你复制三次!首先,点选动词(如melaksanakan,然后在第二行复制工作详细说明,然后再复制服务对象及成果。若不是旨在浪费时间,我实在也想不出那位设计网站的高人还有什么理由弄出这样的网表!

在教育界最不缺的就是时不时就会有各种“高人”建立各种千奇百怪的网站,让老师去填写,然后日夜与电脑及那个“情绪化”的伺服器战斗!因为老师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自己填好的表格,点击保存后,资料不翼而飞,得重新再填的惊慌;甚至还有填完点击提交后,消失于网络世界,审核者没有收到,自己又无法再提交的无奈。这样的战斗除了让老师们情绪紧绷以外,实在没有其他好处,对老师的实体教学更是毫无助益啊!毕竟,在网页上写得再好,没有去实践,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5/10/2020 南洋言论版

4.10.20

当机会都留给优秀者

              现今的世界,是很现实的。如果你想要成功,又不够优秀,那就得有很好的运气,得处处遇贵人,才有望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否则,你注定就会被这社会淘汰。这可不是吗?

              仔细想想,人人趋之若鹜的名校怎么来的?不是因为那间学校真的会化腐朽为神奇,能点石成金,而是因为被录取的学生都是经过筛选的精英,所以论课内课外成绩,所谓学校一定年年第一,故为名校!这样的“冠名”是很多学校梦寐以求的,一旦得之,就不会愿意失去,于是每一个新学年,就会拼命招揽优秀生,甚至提供奖学金之类来吸引精英报读。如果你成绩一般,甚至低下,一般这些名校不收,就是怕你只会让学校表现下滑。学校再也不是扮演调教孩子、让孩子发挥所长的地方了。

              说开了,这样优胜劣汰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除了上述提到的奖学金申请案例以外,申请贷款时,穷人能申请到吗?一般很难。因为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他们怕你过后还不起。富庶者则可以轻易得到贷款,用于周转盈利。于是形成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此外,人说生病最怕没钱医,于是鼓励人们未雨绸缪,除了储蓄之外,鼓励人们买保险,以防万一。然而,保险卖给谁?卖给无病痛,能够付保费的人。如果投保者穷困潦倒,或者已有患病,那基本上保险公司是不会通过的。于是,穷人依旧是无法获得任何保障,到头来还是在生活线上挣扎求存的一个人。

              所以,你若不优秀,行吗?只有成绩优秀了以后,你才有机会进名校,才有机会借名校的声誉找到好的公司。因为如此,银行会贷款给你,你可以买产业、可以做生意。因为你足够优秀,买不到保险的几率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穷人可以如何翻身?只可以进名校,发愤图强,考取好成绩,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所有的机会就只留给优秀的人之际,你可以不优秀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25/9/2020 南洋言论版

21.9.20

《你愿意当老师吗?》

             在教育界,华文老师不足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华团组织一直不余遗力的主办各种讲座呼吁年青一代加入教师的行列。话说九月六日那一天,我就出席了一项名为“我要当老师”说明会,在籍学生的反应真的是不够热烈的。再看看当天出席的老师,大半都已年过半百,可见未来华文老师青黄不接的问题可谓是日益严重啊!

              当天,除了工委会主席李金桦校长报告当今师资短缺问题的严重性外,还苦口婆心的列出就读师训的优惠来劝勉年轻一代晋身华文教师的行列。我不知道当天真的因此被吸引的年轻人有多少,我反而更欣赏第二个主讲人黄先炳博士“以退为进”的讲解方式来鼓励真正有兴趣当教师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

他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是自己安身立命以建设社会的职业。当一名老师必须有求知的欲望、有与时并进的思维、还要承受自己做得不好时被批评的压力。新时代的教育,着重于4C(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团队精神及创意思维)的教育,教师必须谨记:他们要教的是人,不是书。书教完了,并不表示学生已学会了。当老师的必须学会聆听学生的想法,再加以引导。权威教育在未来是根本不可行的。此外,家长重绩效所添加的压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在种种未知挑战前面,主讲人反问观众:你们还愿意当老师吗?愿意接受这些挑战,还选择加入教师行列者,肯定就是未来的好老师了。这样让学生明白挑战所在,而非一直以福利诱惑年轻一代去当教师,才是王道!

其实,有些学生也许真的下定决心要当老师了,他们的父母恐怕会是第一个反对的人!华人不爱华文、华人不考华语,很多都是父母的态度造成的。现今 父母动辄就到学校投诉老师的不是,却从来也不会提醒自己该尊重老师,更别说鼓励孩子当老师,尤其是华文老师!可见,父母对中文老师缺乏的问题根本不当一回事,甚至还有父母在知悉孩子想要当老师时,立马阻止孩子。由此看来,我们大概就能明白为何缺乏华文老师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了。

面对这种种挑战,你还会愿意当老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21/9/2020 南洋言论版

18.9.20

《手机还是学校违禁品?》

              曾经,网络流传一篇论说手机危害的文章。里头提到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如果你要毁了一个孩子,就交给他一支手机吧!因为我们一致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尚不能抵御网络世界的诱惑。所以,教育部也把手机列为学校的违禁品。

当我们一直担心中小学生会沉溺于手机而不可自拔之际,偏偏遇上了新冠病毒、封国封城,以致用电话上网课的频率大大提高。如今,虽然学校复课,但是上课时间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课时的科目,还是必须以上网课来补回。由此看来,学生几乎必须天天与电话为伴,那么试问手提电话还应该被列为违禁品吗?它应该已经是“必需品”了吧?行动管制令后,原本没有手机的学生,大都已经拥有一台了。

我一直觉得,既然学生常常都必须上网课,我们就没有任何组止学生上网或使用电话的理由了。既然如此,为何校规内还是把手提电话当成违禁品呢?我曾就此事询问校方原因,得到的答案就是:我们得跟着教育部的指令!教育部若一天不修订条规,那么学生就得一直遵守学校“不可带手机”这种不合时宜的规定。这真的让人觉得有点可笑。

我不晓得教育部的规定是多少年检讨一次,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太多不合时宜的规定了。除了手提电话这一事件,比如严禁携带涂改液,以妨学生用涂改液涂鸦以致被冠上破坏公物的罪名。然而 ,试想这根本就是两回事啊!若学生没有公德心,要破坏公物,不用涂改液,用尺、铅笔等一样可以涂鸦。所以,关键问题是学生懂不懂克制自己。倘若携带手机还是违禁品,那么以此类推,学生用手机上网课应该也是犯规的事了!

如果教育部本身都不能与时并进,还墨守成规,那么我们的教育成效也必定是事倍功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18/9/2020 南洋言论版

13.9.20

《我们的年轻一代》

              现今社会,少有长辈教导孩子“爱国爱民”、“以社稷为重”的大爱思维,所以年轻一代大多有“自扫门前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及“玩世不恭”的心态。

              近日,毕业多年的学生告诉我他的表弟无心向学,只想赚快钱,觉得读书是没有用的;我问在班上课睡觉的学生为何这么累,他说自己每晚“代玩游戏”(收费帮忙别人玩游戏),所以精神不济;我到医院复诊,年轻医生边看诊,边与朋友谈天,弄得我都搞不清医生是不是在问我话。

              不认真、好逸恶劳几乎是现代人的通病。究其因,还是功利社会造成新一代欠缺人文素养的培训,引致社会治安日益败坏。学生不认真读书学习,只想快速致富,觉得那样才不会被看扁。为了赚钱,可以接受别人付钱的委托,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替别人玩游戏升级。年轻医生给病人看诊不用心,边给病人检查边谈天,说是让自己减少压力的方式,难道他们不怕诊断错误吗?年轻一代这种对学习、工作及人生的思维观念的偏差,难道不是教育出了差错吗?

              生活太安逸,一切得来太易,所以不懂珍惜。家里长辈、学校老师一再强调成绩的优劣,让他们只想通过考获好成绩及赚大钱来得到肯定。他们的人生观里完全没有将心比心的思维,更别说造福人群了。

              最近,我国政坛会出现许多急转弯,都是因为过于重视金钱所致。我们看见政客用金钱左右政权、地方闻人因为各种因素,用金钱买勋衔的案例,都再再影响国家今日及未来前景的关键点。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灌输学生人文教养的部分,真的不可小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3/9/2020 南洋言论版

 

23.8.20

《 暂停学籍好吗?》

              如果你去问现今的学生喜欢不喜欢去学校,我想会有多过80%的学生会告诉你——不喜欢!因为学校无法让他们觉得快乐。换言之,在学校学习其实一点都不快乐。如果你让他们可以待在家里,不去学校,绝对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除非他们在家更加不快乐!)

提及这个问题,可不是危言从听,别说现在的孩子很“草莓”,无法承受压力,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们大多都是父母掌上的宝贝,呵护备至是惩罚常态。孩子们到学校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应父母的要求到学校去学习的。这和上两代的人很难得才有机会去学校学习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时代不同,学生观念不一样,学校的老师就一定要有不一样的思维模式,绝对不可以活在“以前自己怎样怎样”的古旧思想里,因为现今学生是不受这一套的。

以前,学生犯了错,被记大过时,若被罚“暂停学籍”(GANTUNG SEKOLAH)若干天,心里就会难过自责得不得了,甚至还会有愧对父母及祖宗十八代的内疚感。这样的惩罚对当年的学生简直就是刻骨铭心,大概今生都不敢再犯错了。然而,在这个时代,一旦学生犯错也被罚“暂停学籍”的话,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而言,这是拿了“准证”不必去学校,可以在家乐得自在!事因他们本来也没有很喜欢去学校,现在有堂皇的理由可以不去,不正是正中下怀吗?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惩罚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使他们更小觑校规的作用。

              为此,我认为学校的规矩也应该与时并进,明白时下学生的特性,再依情况处理,这样惩罚才会发挥它的作用,让他们反省及改过。倘若学校只是单纯地以“暂停学籍”的方式来处罚学生,充其量也只是给学生减少一些问题学生,完全无法改变学生的坏行为。我一直认为:人是活的,规矩是死的,时代变了,学校就要动脑筋,解决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依循旧有的规矩进行惩罚,恐怕会弄巧反拙!


——————————————

此文刊于17/8/2020 南洋言论版

14.8.20

《 肥胖与霸凌》

 今天,小女儿放学回来,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询问之下,才知道她是对学校老师传达的信息不满了。她说,英文老师要他们写有关肥胖带来的影响的作文,并提供了几个要点让他们去扩展。提及肥胖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担及导致许多疾病,她没有异议。但是,当老师说肥胖的人会自卑,会容易被人霸凌时,孩子就十分不赞成了。她理直气壮的告诉我:为什么肥胖的人就会没自信?就必须自卑,然后就会被霸凌?这是社会对肥胖者的歧视,是不公平的!


我听了这孩子说的话,完全赞成他的看法。是的,肥胖的人也可以自信满满,可以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出自己的风格。更何况,霸凌者欺负别人其实也没有什么理由的。不管一个人是肥瘦美丑,只要成为目标,就会成为霸凌个案的受害者。当孩子提出这样的观点时,就是一种思考的模式,老师应该给予鼓励;若孩子思想有偏差的地方,就给予纠正,这是为师的原则。老师绝对不可否定孩子的看法,或者强制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并组句成段,完全跟着所谓的写作要求来写作。这是违反了师德的事。


根据调查,被霸凌者的身型从来就不是霸凌者霸凌的原因。霸凌者霸凌别人更多时候是因为个人一时兴起,受害者又不敢吭声,就会加强了霸凌者的胆气,让事情继续恶化。其实,一个人不管胖瘦美丑,只要有自信,乐观开朗,霸凌者根本就不会有机可趁。看众多身型较胖的明星歌星,如国际巨星沈殿霞、洪金宝、歌星韩红等,都是身型肥胖的人,可是他们却乐观开朗、完全不自卑,还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这足于证明肥胖者不止与霸凌无关,也与身形无关。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霸凌者根本就无机可乘。


为此,一个人如果为了健康,积极减重以达到理想的身型,当然是最好不过;然而,如果个人属于易胖体质,那么就得接受那样的自己,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因此,若说身体肥胖就会成为霸凌者的目标,我想这是不成立的。为师者更不该作出如此评论,让其他学生鄙视肥胖者,进而促成霸凌事件,是不合逻辑的。

————————————————

此文刊于11/8/2020 南洋言论版

《矫枉过正适得其反》

  2020年8月1日,政府将严格执行要求民众戴口罩及遵循标准作业程序(SOP)的条例,一有违反者,将依法罚款RM1000。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传媒上就陆续刊登许多冥顽不灵者被罚的贴文。


严格执行条例固然是好事,但绝不能过了火,给民众增添负担。日前,看见美里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在入店用餐时用了洋名,后因身份证里头并无洋名而被检举,罚款一千令吉。另外,还有一些人因为防疫心切,用转发短信的方式发布一些带有一点恐吓作用、强迫民众必须无时无刻戴口罩的信息。这两件事被放上社交媒体,引起民众的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政府为了控制疫情的爆发,要求民众不可对防疫松懈,绝对是民智之举。然而,若只因为名字与身份证不同而开罚单,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写下资料的目的是用以该场合有人感染时,可以追踪曾与确诊者处于同一空间的民众。只要电话号码属实,可以联系到主人即可。用洋名也许是习惯,并不是大错,毕竟这不是填什么官方资料,个人觉得执法人员大可不必如此“严厉”,让人感觉矫枉过正。再说,姓名电话本来就是个人隐私,民众这样到处留下“足迹”,也担心不法分子乘机进行不法勾当,也许就会利用电话号码,打电话假扮官员之类的,威逼利诱以套取个人资料,届时造成的损失会更大。如果顾客只写个惯用名,大吉利是真的被联系时,也只是要求你到附近医院去做检测,减少了民众被骗的风险。要民众正确佩戴口罩没有错,但是大前提是人潮拥挤的地方就必须,如果是空旷的地方,就应该给人一点“呼吸”或“喘气”的机会,不然真的会缺氧。试想,你走在大商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也必须戴着口罩,那真的是很要命的。笔者就曾因此觉得缺氧而晕眩。如果是老年人,不是更甚吗?所以,正确的教育群众,防疫及防患未然是必须的,但是绝对不是如此过火。


总而言之,凡事适可而止,就会有其效果,矫枉过正,不只会有反效果,也许还会带来其他后遗症,不得不慎行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3/8/2020 南洋言论版

1.8.20

《复课后请多些同理心》

        全国中小学在715日及722日及全面复课的消息一出,许多学生及家长都进入精神紧绷的状态。一个行管令,停课四个月,家里孩子会自律完成功课的,当然没有问题。对于那些无法接受新新教学方式而陷入焦虑抑郁的学生来说,复课及堆积如山的功课简直就是噩耗!
 
            话说,中学在15号全面复课后,很多老师不断催促学生们交上行管令期间交代下去的功课。那些因故没跟上课业及没完成功课的学生,老师也要他们交上。学生无法交上时,有的老师甚至还揶揄他们:说这结果是他们懒惰造成的,因为开学前有14天准备,怎么不去完成?还说既然他们在行管令期间选择享乐,那么复课后就活该尝苦果!

            我不能说这些老师的理论错误,只是他们自己没有遇过焦虑症的孩子,不知他们这样说话其实正加剧了孩子的焦虑抑郁,导致他们的自责感及无用感更重,因此无法专注完成作业。焦虑症的孩子一般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接受改变、不明白的老师只会觉得是他们自作自受。我觉得,面对如此情况,老师更应将心比心。说真的,急着把所有作业收回来,老师自己其实也没办法在短时间一一批阅完毕。既然如此,何不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完成那些“过期”的作业?最重要的是,学生回到学校后,老师多鼓励学生去完成当下发下的课业,让他们重拾自信,感受与同侪一起学习的快乐才是王道!

            新冠疫情引致的行管令,非我们所愿,老师是成人,比较容易接受改变,可以很快跟上教学变化的步伐;学生则不然,他们有的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变化、去调适心理。老师在这时候要做的只是多一些同理心,让他们更快走出情绪的阴霾,再次融入快乐学习的的氛围中。毕竟,学校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让孩子们快乐学习、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

——————————————————

此文刊于23/7/2020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