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顾名思义是美的学术,是艺术的一种,有陶冶性情的作用。所以,中小学课程内,都会有美术一科,它有舒缓学生紧绷神经的作用,也是让孩子快乐学习的时光。
然而,当这样好的课程纲要一在学校实行起来,它“美”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众所周知,小学的考试班,大多都会用美术、体育课来恶补考试科,对此我们已见怪不怪了。
最近,我发现了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的美术课常是带回家做的。回家画画、回家做手工、回家上颜色,所有带回家的功课,简接就成了家长的任务。有一次,孩子带回一堆棉质纸及铁支回来,说要做成玫瑰花!我看了原料,如丈二金刚,便问孩子:老师有教你们怎么做吗?他摇摇头,说:老师说不会做,就叫爸爸妈妈做,有做就有分!这叫什么美术教育?结果,父母在家研究了好久,才把任务完成。为此,我不禁想:为何不会美术的老师会被派去教美术?只是因为师资不足,所以滥竽充数?不喜欢美术的老师将如何感染学生体会到美的艺术?如何达到陶冶性情的效果?
美术不是必考科,为什么老师不能利用那一星期仅有的7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在课堂内享受美的境界?让他们在班上画画、在班上做手工,就算做不完,就留待下星期继续,就像孩子去画室学画一样,不必急于一时,只求孩子快乐。对我来说,美术不需赶课程,孩子能学多少就多少,不必强逼孩子必须在当天完成画作。我们都知道,强逼的结果,就是厌恶。学校强逼老师教美术,老师视美术课如毒药;同样的,学生没有老师的和谐引导,也会变得心烦意燥,情商大跌。试问:这是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纲要的宗旨吗?
美术教育,意义重大,是现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希望校方别再忽视它,应委派对美术有所认识,就算不是专业,也要派喜爱色彩的老师去教导才是上策。反之,在缺乏美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了会变得无情及铁石心肠,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现今新人类越来越有暴力倾向,是不是也源自于此?
此文刊于15/6/2011星洲《言路》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