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9

《老师的正能量哪去了》


          新学年刚开始,就有一位学生一是压力过大,跳楼自杀,性命垂危,引起了教育界的议论。教育部长又拟提出让老师们减轻工作,快乐教书的方案。可是,每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让老师们都不再期待,只祈求工作不要增加就好了。在教育界,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旧的永远不去,新的一直会来。老师若还可以快乐教学,专注于育人,肯定是天天正能量,满满激情的老师。可惜,在马来西亚,这样的老师不多。
 
之前有一则新闻,关于一名十岁的女童,因为与母亲吵架,亲笔写了一封绝笔信,埋怨母亲把她生得又肥又矮又丑,想用一把刀杀死自己!孩童母亲发现后,把孩子送往辅导,情况才逐渐好转。然而,我想说的是:现今到底有多少孩子有如此轻生自残的倾向而未被发现?等到导火线一来,就会马上变成悲剧?

            近年来,我发现时下很多青少年有自杀自残的倾向。他们一旦遇上一些学业或人际的挫折,就会说出放弃生命的话语或作出自残的行为。究其原因,这些孩子一般与父母皆无法好好沟通,说不上三句话,就以吵架收场,让孩子们更找不到存活的意义;另一方面,就是时下网络盛行,青少年容易从这些媒体中获得资讯,甚至会用这种方式来引起注意或关爱。他们甚至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不被接纳,大不了一死!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这也是为什么现今学校对辅导老师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面对孩子的叛逆,忙碌于工作的父母没有时间与孩子谈天;基于自己的面子,父母也很少会把孩子当作朋友;而时下的年轻人却不喜欢阶级观念,他们喜欢人人平等。要他们事事遵循古代的教育方式,时刻分尊卑,他们是无法接受的。既无法接受,就没办法与长辈沟通。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孩子,遇到问题,找不到倾诉管道,唯有从朋友、网络平台上学习。于是,他们的脑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想法。稍一不留神,就会掉入悲观或自残的框框中。这一点,家长不得不谨慎,教育部也不得不认真看待。

不知说了多少次,请让教育回归原点吧!也请让老师有多一些时间关注学生,而不是教师坐在电脑面前,上载自己的教学点滴;或叫学生上网去完成功课或玩游戏,以达致KPI。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观?现在老师退休或提早退休,不再是依依不舍,而是欢欣满面。退休几个月后回来学校,个个容光焕发,让在校的老师相形失色。我不禁想说:老师满满的正能量去了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17/1/19 南洋言论版

15.1.19

《从“我的档案”说开》

学年结束前,欣见教育部宣布了九项新政策,旨在提高教师士气及声望。其中以减少教师的文书工作最让人心雀跃。因为不管对家长或教师而言,都是可以让教育回归根本,让教师专心育人的好消息。

文告一发出没多久,教育部又紧急发出通令,要老师们在这月杪前,完成网上填写“我的档案”(MY PORTFOLIO)资料。截止日期之近,已足以让全国老师恐慌了。这真可谓是假期前的一个“炸弹”了。

其实,每一次听说要减轻教师文书工作,都是美丽的谎言,每一次都是“狼来了”。外界的人不知情,以为教师工作真的轻松了,可以专注教学了。然而,只有身在其中者才会明白:从以前到现在,老师的文书工作从来没有减少过。尤其是当班主任的,他要填的资料真的包罗万有。除了自己的,配偶及家人的基本资料,而且是一年到头时常被要求到不同的网站(HERMIS,E-PROFILE,E-OPERASI,SPLG)上填写或更新资料。我纳闷的是:难道老师的基本资料还会随意有变动吗?让老师们在有更动时才上网更改,不行吗?

如果是班主任,工作又更多了,除了每天必须上“线上学生”(APDM)点名以外,还有一堆学生的校本评估(PBS),课外活动评估(PAJSK)等等多种文书工作。早前又听说教育将聘请助理协助老师,让老师的可以回归教育,专心教课。这些,只不过是“楼梯响”而已。完成这些工作的仍然是老师!对了对了,还有那只花了政府庞大费用,老师学生都有一只的“青蛙”(VLE FROG),老师还得费神去养它,以达致“亮绿灯”的使用率,否则会被责怪。学校为了达标,费尽心思让学生也乐于养蛙,于是设计了几款游戏让学生去玩,让他们至少逗留5分钟来达标。结果学生一呆就不止5分钟了。目标达到了,但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有提高吗?没有。因为我就有一位学生因上线时数最多而获奖,但是他的学业却一落千丈的案例。法国国民议会近期才通过一项法案:禁止中小学生在校使用各种有互联网功能的通讯设备。因为,“要毁了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行”。反观我国现在的做法,不正恰恰在毁灭我们的孩子吗?

最后,我想说:不管世界怎么进步,教育还是应以育人为重,过于重视机器的操作(用电脑),文书工作不停下来,一直有增没减,我们的教育,终究还是看不见希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8/1/2019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