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24

《为你好的堂皇枷锁》

   前两天,去看了在大马叫好但不叫座的中国电影《抓娃娃》,霎时间对父母教育孩子方式而陷入沉思。顾名思义—抓娃娃,就是想掌控或拿捏孩子的一切,但终究会有失败的时候。在这部戏中,富豪爸爸因为孩子养成富二代的恶习,选择穷养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出身贫寒,得努力奋斗才能出人头地。孩子马继业小学的时候,真的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对他遭遇的所有不公及耻辱,我也为他难过。一切都在在他的父亲的操控中,孩子仿佛也在他用尽心思的教育下,仿佛前途无可限量。

然而,所有父母“一厢情愿”及“为你好”的举措,都会引发反效果。这个背负父亲期望要继承家业的“马继业”最终发现了父母的骗局,最为讽刺的还是他发现秘密所用的方法,全是父亲教会他的方法。“停下来,观察”;“转个弯,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景观”等等让他成功侦破谎言,陷入无可自拔的恨意中。于是,好像现实社会中许多个案一样,他们采取极端的方式报复,让父母悔恨莫及。片尾歌曲《我想当风》直接把整部戏的主题唱了出来:那些为你好的话我听够了….我想当风,你别管我,管我去哪…… 

我想,父母才是影响孩子至深的。说实在的,“造就孩子”或“毁了孩子”的其实都是父母,学校的教育及老师的影响真的不多。一般情绪稳定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都会不错;在家备受肯定,懂得感恩惜福、不恃才傲物的孩子,通常都比较能够面对挫折。然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切以“为你好”来钳制孩子的堂皇枷锁,很多时候会让孩子活得压抑,却又不敢诉说。这时,就算学校老师知道了,也因为父母不示弱而很难协助孩子。父母的一切主观批判也会让孩子自卑,很容易萌生以离开世界以结束痛苦的极端方式。之前有一部电影《年少日记》,也是如此,让人看了锥心。 

近年学生为追求完美而抑郁或追不到父母定下的目标而放弃生命的事件越来越多,这类电影也越来越多,全旨在唤醒父母的醒觉。希望他们放下世俗的所谓“优秀”,父母不能左右孩子的未来,只需教会孩子感恩惜福,然后放手让他们去走自己想走的路,就是父母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了。 

教育方式,没有对错,但绝对要迎合时代。用以前的经历或思维来育儿,最终难免掉入抓娃娃抓不成,反白费心机的结局。若孩子不能变伟大,就让他们平凡而健康快乐吧!这不都是孩子出生之际,父母的初心吗?


————————————————

此文刊于 23.9.2024 南洋言论版

勿随意播放国歌

   每当国歌奏起,一般就是国家的光荣时刻,比如健儿在国际赛夺奖、为官方或大型活动掀开序幕。当其时,全民肃立,唱或不唱,一起感受荣耀!从读书时期起,我们就被教导不可以蓄意恶搞国歌,任何时候听到国歌奏起,都应该立正示尊重。 

国庆日那天,到某商场闲逛,结果一间超市毫无预警,无故就播起了国歌。商场的顾客大多完全没有察觉那是国歌,只把它当作流行歌曲般,任旋律飘扬、自己却继续逛。我站在那里不动,静待国歌播完,然后就发现也有一些顾客停下了脚步,霎时有像按了暂停键的画面,有点感动。 

为此,像商场这样,无缘无故播放国歌是正确的吗?为了配合爱国月,商场播放爱国歌曲,诸如《Setia》,《Kerana mu》之类的,还是无可厚非而且合时宜的。但是,播放国歌就显得不够庄重了。毕竟,在公共场合唱国歌必须是有原因的。随意播放,只会让民众更加不懂尊敬,助长了“不敬”的歪风。 

我记得之前有读过有些团体为了测试人民对国歌的敬畏醒觉,所以特在某商场外播国歌,看看有多少人会闻之而立正。对此,我是极度不赞成这样的做法的。毕竟,做这类测试,结果不好,只能说是人民没有敬畏国歌的意识;若结果良好,也不能保证未来会一直这样好。故此,我总认为:人心最不堪测,多测几次,也许结果就会像“狼来了”的故事那样,当我们真正需要敬畏国歌时,大家反而不会在意了。 

总结,请各方别再以国歌来测试民心,也不要以国歌来作为娱众的手段。除了在学校我们教学生练唱国歌外,否则就请让国歌成为一种庄严的存在吧。若一意孤行,后果绝对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承受得了的。 

爱国,就从教会人们敬畏国歌开始;而不是,以到处随意播国歌来取宠!

——————————————————

此文刊于 19.9.2024 南洋言论版

《看似进步其实没有》

             人们常说,科技日新月异,人类的生活是越来越进步了。话虽如此,我却发现许多彷如退步的情况。

              最近,看见网络在推广重复使用卫生巾以环保的广告,我看了有点哭笑不得。我想到了很多年前,我奶奶的时代他们就是用布条式的卫生巾,用后洗干净再次使用。后来,因为科技发达,人们发明了即用即丢的卫生巾,推广的时候以卫生为前提。当大家完全能接受这样的理念用卫生巾之际,竟然又有商家以环保为前提,推出”经血杯”和“布质卫生巾”以重复使用的概念!这不就是在走回头路了吗?这一来一回,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说实在的,生活中每一个改变都有其利弊。当我们向往进步快捷的生活,我们修桥建路,就难免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带来一连串不容小觑的连锁效应。开发多了,引发土崩;集水区剧减引发水患;空调汽车多,引发天气异常问题。我们又为了要避免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局面,于是又推出了环保、开源节流,极简生活的概念。这难道不是回到古代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在退步吗?

              现在AI盛行,很多日常工作都交给机器处理,失业率提高、犯罪率也增加,人类缺乏劳动导致各种疾病出现,尤以心理病居多,进而导致社会次序受到干扰!相信未来,专家又会鼓吹人民少用家电,可以动手自供自给等等。这样一来,是不是又会回到农耕社会?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几千年前,道家思维就提倡:“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无为而治”,其实都在教我们处事的方式态度,只是我们没有去实践,反让“积极进取”的处事方式,让人类最终彷如绕了一个圈,回到疑是原点(因为多了许多伤)。

              所以,其实我们进步了吗?就算有,也是流于表面,最终也会消失无踪。


——————————————————————

此文刊于 南洋言论 5.9.2024

1.9.24

《该有的样子?》

 

              全红婵因为在奥运会得满分跳水而瞬间获得全球的关注。她毕竟还是个小女孩,有她固有的天真及可爱。面对外国媒体的访问,她怯场的当儿,她的教练说了一句:要访问你,他们得用中文!这样霸气又彰显自信的话语,的确给了这个小女孩许多勇气。回国后,她不晒奖牌,反而晒出一堆她出国参赛前买的一堆五颜六色的乌龟玩具。这再一次展现了她本该有的可爱。

              这时,就有一些网民站出来批评她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言行不够得体,有失国家的颜面之类的。一时之间,排山倒海的网络舆论想必把这个小女孩吓得不知所措了。这大概也是网络霸凌的其中一种情况,网民剥夺了红婵享受快乐的权利。

              “该有什么样子”常常是社会加在某些人头上的标准。比如男孩或女孩长大了,该有什么样子;身为老师该有什么样子等等。重重的枷锁,让人忘了自己该有的样子,生活过得比谁都累,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自己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所有的行为规范都是别人订下了的“常态”。再久了一些,这些人可能已找不回自己,只能随波逐流,跟随别人的脚步而已。

              一个人有多重身份不奇怪,比如一个老师,同时也是女儿、妈妈、媳妇及妻子。从学校的岗位下班后,这个老师就应该可以做自己,不必被世俗的繁文缛节所束缚。运动员离开运动场,就如老师放学离开学校后、应该允许她们做自己,要哭,要笑、要闹都别非议她,别剥夺她们快乐的权利,让她成为开心的普通人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31.8.2024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