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5

《让教师好好休息》

         现今社会,所有疾病年轻化,近几年更是频频传来老师患病或猝死的新闻,让人唏嘘。今天,当许多人把老师当作神一样的存在,对他们有许多要求,却没有把他们放在神的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

总所周知,每一个月的第以及第三个周末,教育部是禁止学校有活动的。若真的需要老师回校服务,就得以老师的意愿为主。毕竟,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顾。这样的安排至少可以让老师休息,陪伴家人,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

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据我所知,身为华文老师,尤其是华中的华文老师,除了教学使命大,还要时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配合外界社团以捐钱为名而办一些活动,要学校参与,并允诺事后会给金钱若干。我们都说华中是弃婴,一旦有人“怜悯”,为了拿钱就得委屈学生及华文老师了。为何是华文老师?因为是华社活动,其他种族就“出师无名”了。但是,这些活动一般都就不在工作时间内,学校选择要参与,总得问问老师的意愿吧?一声令下就必须服从,恐怕也不适合吧?

每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看事情的角度也大不相同。身为上司者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的观念想法套在其他人身上,并且要他们和自己一样“伟大”!学校可能认为老师必须出席,因为这是“舍己为人”“热爱华教”的表现;但是受令的老师也许更看重自己的家庭和谐,为日后教学的心情平和做铺垫。毕竟老师若是因为家庭问题而焦虑,在教学上就无法正常发挥了。

故此,那些私人界社团为求出名在周六周日办的活动,实不应该强迫老师参与,更不能亮出官威来恐吓老师。说实在的,每一个人都要有“活出自己”的时间,道德绑架老师为教育牺牲,其实是不仁道的。可悲的是,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卑微,事成没获感激,继续被打压之余,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已为千秋大业做出贡献,来安抚自己!殊不知,这其实只是替别人做了嫁衣,到头来,可能是自己身患绝症,最终落得老来凄凉而已。

故此,请别要求所有老师都赞成那些以捐钱为名,并道德绑架老师的活动。为了一些小钱,既苦了老师,日久也许会变得势利,或对教育心生倦怠,都是得不偿失的。

老师的休息日,就让他们好好休息吧!

————————————

此文刊于 12/3/2025 南洋言论版

9.3.25

《为拿A中六不必读文学史》

随着越来越多老师,尤其是华文老师退休及提早退休,我们几乎天天都可以在社媒看见各华社团体积极在推动“我要当老师”的活动,旨在招聘有志于教育事业者接受培训,进而成为华文老师。在学校,老师也不断鼓励学生考华文,不然这些招聘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毕竟,学生不爱华文,就不会考华文,日后当然就不会成为华文老师了。 

我从小读华文,一直到中五都不觉得自己爱华文,一直到中六读华文,接触到中国文学,我才发现华文的博大精深,对古人古文有种莫名的敬仰。就是这种敬仰之心,让我从此踏入中文老师的行列。大家都明白,要学生及孩子对某样学科有兴趣,一定要先让他们对该学科有敬仰之心,他们才会积极钻研,在过程中又有掌握了知识的成就感,才会促使他们加入行列。今日阅报,看见从2026年开始,中六华文不再读中国文学史的新闻,很是讶异,毕竟对我而言,恰恰是我可以掌握的文学史才是促使我继续往中文领域深造的原因。该则新闻还说:此举是让考生更专注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毕竟STPM中文是容易考A的前三名。因由于数据显示,文学史是学生最弱的部分,所以剔除。中国文学史的部分就让他们上了大学才钻研。 这言下之意就是为了让学生报考容易拿A的中文科,所以“手痛砍手”,以期更多人报读中六华文。 

坦白说,这样的做法是让我不敢苟同的。毕竟中国文学是文化的根,根基没有打好,就算成绩再标青,也只是昙花一现。我们都知道,文学是鉴赏和思辨文的根基,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这方面知识,基本上很难针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他们的看法就是参考很多别人的,最后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根本无法爱上该语文的。 

中学砍了名句精华,中六砍了中国文学,学生在中学没有掌握根基,就算到了大学,他们也不会读好,毕竟之前完全没有基础,读起来就少了兴趣。以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是不是以后中文系的课也不用读文学了?

文学史的确不容易,但学习过的人都知道,正是这些不容易让很多老师坚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这就是经典永流传的原因,而让学生爱上华文的方式,绝对不是让他们在考试时拿A就可以完事的。如果我们感叹华文水平低落,不妨追根究底的想想:我们是不是在哪方面失误了呢?如果我们感叹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爱中文,是不是要思考一下,他们是不是少了一些文学的滋养?

有些基础功,就算不考,还是要有的。


————————————————————————

此文刊于7.3.2025 南洋言论版

1.3.25

《孤独的母亲》

 多年辛劳育儿忙,岁月长,不敢忘。

儿女成家,夫去留己显凄凉。独坐庭院,两眼望穿千里外,

口中仍喃喃:愿孩儿平安健康。

情牵万里思念长,负担重,不还乡。

今归故里,忽见母亲泪两行。霎时明白:万千财宝不如儿女在身旁。

怀抱孤独,母亲更忧伤。

得奖参赛作品

_______________

此文获得 2024 客家公会全国母亲节颂文比赛(现场比赛)

州赛:特优奖

全国赛:第三名

《不老的母亲》

 从前,

您牵着我的手,

伴我走过儿时顽劣、青春叛逆。

岁月在您的脸上留下印记,

换来我的平安成长。

您感叹自己老了,眉宇间却流露着欣慰。

而今,

目睹您日渐颤抖的手,逐年花白的头发,

您仍心明如镜,为我忧心,一如儿时。

我说:母亲啊!你是长青树,何曾老过? 


我的参赛作品

看了女儿的作品,我才知道我在她心中的形象💕


和我一起参赛小女儿的作品


——————————————

此文获得 2023马来西亚客家公会 《母亲节颂文现场作文比赛》

(公开组)---州赛 特优奖

                ---- 全国赛 优秀奖

《为什么盲目求进步?》

21世纪,科技及生活水平都不断在进步,在职场上、在教育方面,也一样会讲求进步。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我们却不难发现大家在追求进步的当儿,就会出现“走捷径”的情况。怎么说呢?

在私人界,许多公司都会要求员工表现要越来越好,公司业绩也要越来越高,否则员工每月奖金就会被扣除。这听起来好像也没有毛病,但是大家似乎没有想过,每一个季度的业绩多寡,不只取决于员工是否勤奋,很多时候还得看天气、原料供应及经济状态等,进步不一定靠努力就会做到的。这样浅易的道理,私人界的主管似乎都不明白,拼了命也要手下员工“进步”,造成数据欺骗或造假的事频频发生!

在教育这一块,为了彰显进步,指令层层下达,要求学校在各个方面,举凡成绩、课外活动表现、阅读方面都必须年年有进步,他们要的是书面上看得见的“进步”!为了达标,大家就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进步。

那天校务会议,有个高层表示为了帮助学生,避免他们被比下去这样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要老师闭着眼睛输入好分数给学生,不然和许多其他操弄数据的学校一比,我们的学生哪怕再优秀,也会被比下去的!

这样不顾学生能力,在数据上帮忙,盲目要求进步,对那些真正努力的学生公平吗?各种为了交差而交上的假数据,不就是我们自欺欺人的铁证吗?可悲的是:我们习惯了被数据蒙蔽,看见不断进步的数据,就会得意洋洋,乐此不疲。还会认为自己是在日行一善,会认为自己在做对的事!殊不知,时日一长,我们社会充斥的就是这群投机取巧,很佛系的新生代。其中很多教师,也少有良心使命,教书,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份工作,时间到就回家吧了。

有鉴于此,如果我们还是不理实际情况,只盲目要求“进步”,其实只是贻害后世的举措而已。

——————————————————————————————————————

此文刊于28.2.2025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