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25

历史 读去哪儿了?

               上几个星期,又有一位老师因为学生国语不行二回呛学生,叫他“回中国!”引起许多人的不满。举凡对历史稍有理解的人都会知道:现在在中学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大马人,除了有些学生还会懂得祖籍以外,其余的都奉马来西亚为自己的祖国了!哪有什么中国可以回啊?

              国家独立以后,学校的课纲都挺重视历史这一门课,从开始的必修必考,到后来必须及格,无不彰显历史课的重要。现在一名由国家培养出来的老师,竟然训斥学生“回中国”,他要不是种族歧视,就是没有读历史了!不是吗?

              诚然,现今中学生,的确有许多国语不太行的,但这与回不回中国无关,因为说实在的,他们的华语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估计去中国,他们也不会收纳。这种“一科差,科科差”的后进生,比比皆是啊!学生的国语能力不强,大多与自己的学习意愿及家庭环境及背景有关,就算回去中国也于事无补。

              说实在的,老师的思想如果狭隘,才会让本该是纯洁无瑕的象牙塔不复从前。为人师表,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无法实践有教无类的法则,就枉为人师了!我们看看那些就读华小的非华裔,老师对他们是循循善诱,从没有听过他们难教而叫他们滚出学校之类的。华校办中华文化活动时,还会特设一项“非华裔”组,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奖,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语文就会变得事半功倍了!这样有教无类的精神,才是每一个为人师表应该贯彻终生的。倘若老师动辄驱逐学生回他们不可能回去的中国,只会让人觉得老师情绪控制不当、骨子里歧视其他族群,不止忘了自己读过的历史事实,还触碰了敏感课题。这绝不是老师该犯下的错啊!         

              总之,一旦为人师表,至少在校内时,必须谨言慎行,对于历史,万万不可遗忘,毕竟教师就是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榜样啊!

————————————————

此文刊于 13.3.2025 南洋言论版

4.4.25

从哪吒2我看见了改变的力量

        哪吒2上映三天后,我也抽空去看了这部荣获全球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 

看完后,我联想到的是亲情在育儿过程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孩子常是家长教师最棘手的问题。长辈习惯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及观点去给孩子或学生所谓善意的提醒或劝告。然而那恰恰是时下青少年无法接受的。哪吒在父母的感化下,即便是魔童,也开始学会行善。在戏里,哪吒因为母亲的认可,知道自己闯祸的不对,进而愿意作出改变,更愿意收起魔性,努力做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母亲完全不理别人的评论,只是倾尽全力的爱孩子,接住孩子的顽劣,并努力引导他向上向善。这不是是亲情的力量是什么?同样的,当哪吒看见父母被伤害时,他会冲动的豁出性命,让人看了动容。

看戏之前,有刷到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王立宁老师的的教育讲座,内容大概是在提及她因为自己的孩子顽劣不堪,关系很差,彼此甚至以死相逼来逼对方就范的往事。当孩子看见母亲晕倒之际,孩子慌了,母亲也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在乎。于是,她知道了母亲的接纳,是让孩子改变的力量。因为无论孩子怎么坏,他们心底都会爱母亲,因为那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当敖丙的父亲为了让孩子重塑肉身,收回杀机;反派人物申公豹看见弟弟,也愿意放下自己的暴戾脾气,这是在戏中反复出现的主要线索。 

戏里的人物正邪相依,有的看来是坏人的,其实也有温柔的一面;道貌岸然的好人也会有失误、灭绝人性的时候。无论如何,我觉得电影要传达的信息是:不管世间如何动荡不安,不管人有多坏,他们都会因为亲情,因为爱的呼唤,而找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进而愿意做出改变。 

故此,我们可以说:爱,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摧的力量,那是让所有迷失的孩子找到努力方向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22/3/2025 南洋言论

爱国哪有这么容易

近年来,教育界的变化实在多样,一堆从未减少的报表,却在书面上标榜着要老师幸福开心育人;从当年黑鞋白鞋课题,最近还多了一项佩戴国旗的条规,说是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在我看来,这是匪夷所思的。如果学生在形式上佩戴国旗就会爱国,那么这样的爱国也未免太容易培养了吧?

坦白说,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爱国的,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家在哪里,心就在那里。同样的,对国家的认可也是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如果学生父母尚在,孩子哪怕在外飘泊,终究还是会心系祖国的。而这份情,又源自父母的教导,如果父母对国家有爱,孩子从小就会爱国。个人认为,这是必然的,否则就算佩戴再多的国旗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将心比心,如果爱国,可以这样通过扣徽章培养起来,那么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就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说实在的,当我获知学生需佩戴国旗时,想到的是此举是不是为了分辨学生的国籍?那么那些外籍学生是不是不必佩戴?或戴他们原本的国籍的国旗?我们不可能要外国人爱我们的国家吧?

此外,佩戴国旗怎么说都是额外的消费。虽然首相说每个学生都会获得两枚,戴罢了,没有什么难的。开始实行看似没有什么难,但是若学生弄不见,是不是得再买?每一年新生入学,政府是不是都会给新生2枚国旗?若不,家长是不是得花钱购买?万一学生弄坏或弄不见了,政府还会重新发放?所以,不管是用公币,还是由家长承担这额外的花费,这都是一笔长期的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不太实际的花费。此外,这也与政府为消除贫富差距的努力背道而驰。一边给赤贫家庭补贴,另边厢却又让他们作不必要的花费,这就让政府的努力变得没有意义了。

总而言之,培养爱国情操,本就不易。这种用形式来彰显爱国的举措,更是劳民伤财及没有意义的。

——————————————

此文刊于 3/4/25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