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13

派发购物券的诚意


           某个午后,母亲收到一封公函,内容大概是说要母亲第二天亲自到某区领取送给老人家的100元购物礼券。报到及购物时间也都已经安排好了。由于有关单位定下的时间是很多人都还是有工作的周六,而我也是其一,故无法走开。若要更改个人行程配合母亲,却也因为时间紧迫,无法做出改动。不能带母亲去报到及领取购物券,母亲唯有略带无奈的表示不要去拿了。虽然知道母亲失望了,但我除了深感抱歉外,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为此,我不禁想到当局派发这些类似援助金的礼券诚意何在?倘若礼券是发给老人家的,当局就该想到他们肯定需要有人载送及陪同。那在选择日期时间就必须注意。当局既是为民服务,如果要孩子配合当局的时间载父母去拿礼券,孩子当然也可以作出安排,但当局就得给孩子多一点时间作安排。今天通知,明天就得出席,而且就只有一天,那就未免难了一点。毕竟,孩子不是每天吃饱没事做等拿礼券的一群。要不然,就定下一段时限,让人自由选择时间去领取礼券及选购物品,而不是非得要与当局一起在固定的时间购物不可。老人家虽然没有工作,当他们却不是乞丐,更不是等待怜悯的一群,让他们呆呆等待购物,或被当局当做傀儡,任由摆布,都不是为人孩子者愿意看到的。当局这样做,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到底彼等是真心要派发礼券,让老人家开心?还是只为了要得到宣传效果而已?若是前者,为什么又不让长者有更充裕的时间去领取礼券?
      
    送礼,讲究的是诚意,如果不是有心要在这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让老人家开心,而只是为了谋求个私己的利益,恐怕还是无法得人心,搞不好还会落得吃力不讨好,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此文刊于25.2.2013 星洲《言路》版

23.2.13

文字的力量


       最近,看到许多为人母亲者,在报章上以文章写信给孩子,除了为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犯下的一些鲁莽行为道歉,也把为人母者对孩子的期望写出来。我看了,对他们所描绘的情况颇有同感。对我来说,这种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的方式是一种浪漫兼温和的做法,它比口语和谐多了,至少它不会让母子间发生正面冲突。
            在家里,我与三个女儿,也常用这种写信的方式沟通。至少我生气时那些不好的脸色及语气不会直接“喷洒”在他们身上,减少了生活上的许多冲突。
            孩子每一次犯错,把我气得火冒三丈时,我会不发一语,要她们写悔过书,或写解释书给我。她们开始都不肯写,我就“赌气”不和她们说话。过了一两天,信就会放在我桌面上了。外子有时也觉得我很残忍,为什么非要孩子用这方式来道歉或解释,让家里的氛围变得怪怪的?我想,只有我心中明了,在写出心中话的时候,孩子才有时间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而我,在等孩子的信时,也有让自己反思的空间。对孩子,也会有多一些的怜爱。等到孩子的信交上来了,我读着读着,常常会泪流满面。试问:有什么比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能让一个母亲感到欣慰?有什么比孩子愿意坦诚对妈妈说出自己的感受更让母亲感动?
            从少年时期,我就喜欢文字。既喜欢文字带给我的想象空间,也喜欢文字带来的慰藉。生活上的许多不如意,我总爱化为文字,时而让老师与我分担,时而独自品尝,个中滋味非外人所能了解。然而,人生就是那么奇怪,文字给我存活的力量,却让我遇见一个从不愿用文字鼓励我的另一半。他常说:行动比文字更有力量。我虽不否认,但是,我更喜欢文字的隽永及耐人琢磨。由于他不明白,所以我无形中就会要求孩子去实践。孩子们都喜欢看书,我想她们都明白文字的感染力及影响力。我只简单地希望孩子在那书写的过程中,不管开始写时是带泪,还是带着不忿,一旦写到了最后,并把信交给我的那一刻,她们心已柔和,气已消失,泪也不再。过后,收到我给她们的回信时,她们也会因为母女达致的相互了解而感动,进而变得更懂事及长进。
            作为三个女儿的妈妈,我是如此期望的。


此文刊于23/2/2013 星洲《快乐家庭》            

5.2.13

情所牵,心所挂,意所向

            十多年以来,我沉浸在与华文为伍的环境中,也慢慢将之变身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若要我用别的语文写下自己的心语,恐怕已是很难的事了。就算让我做到,恐怕也不能完全传达我心中的所思所想。然而,我也从没有想过要怎么去诠释对华文的这种情意结。若有人问起,我就只是说:就是喜欢啊!如此而已。然而,直至1.12.2012晚,我驱车到八打灵出席林水豪老师的70大寿的宴会,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后,我才找到了一句可以很贴切表达自己与中文的关系“如鱼得水”的句子——情所牵,心所挂,意所向!这算是当天出席宴会与老师祝寿、与同学相聚之余,令我欣喜的收获之一。
            回家,再看了老师的文章——《回望记》,知道老师曾担任中学老师,甚至校长的职位,后发现繁重的行政与文书工作,让他担心长此以往,会让他无法专心从事自己喜欢的读书计划及研究工作,于是毅然辞去职位,追随它敬佩的叶嘉莹老师往中文浩瀚的海里进修深造。学成归来,最后进入中文系执教,才算找到了一展才华的园地。以后,不管老师是在马大、华研、还是在拉大,都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然后深深爱上了它。之前,对老师,我了解不多,此番读了老师的文章,我因而顿悟:
       原来,爱中文可以如此义无反顾;可以如此情深意重,可以如此浩瀚澎湃
参加老师的寿宴后,我心中那股爱中文的热情仿佛又燃烧起来了。自己在教育界这些年,从来就对行政工作避而远之。每当学生问起我何以执教这么多年仍未升迁时,我总是笑言:因为我表现不好啊,故无法高升。他们虽明知我是在说笑,却也因此不会再追问了。
其实,我喜欢育人,喜欢上课,喜欢看到学生专心听课,不时颔首的一幕;我喜欢上课上到忘了时间,直至别的老师到了教师门口方“顿悟时间已到”的忘我境界。然而,教师这份工作,尤其是在中学执教,真的不是你学有所长,你说要教就能教的。首先,你的学生必须喜欢听你说、也喜欢上你的课。这点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在中学,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华文很难是学生愿意花时间精力去专研的科目。其二,老师要兼顾太多工作,除了本应批改的作业外,还有许多琐琐碎碎,看似没什么,做起来又挺花时间的额外工作。就这样,左一点,右一点,弄得每个老师精疲力倦,也不知所忙为何物?时日一久,恐怕就再也找不会当初对中文的热爱,甚至连多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还怎么做学术研究?
就这点来看,我想老师是有远见的,他懂得“及时转变”,才会有这般如沐春风,得意之至的工作环境。反观自己,而今过了不惑之年,正走向天命之年的我,在管理学生纪律与繁多的文书工作中,流失了多少对中文的壮志豪情?每次想要改变,就会有力不从心之感。然而,那一晚老师的话,激荡我心湖,让我知道我仍爱中文,就像老师一样,它绝对是我情所牵,心所挂,意所向的语文。也许,我没有老师般幸运,可以找到一片让自己畅游的海洋,但,能够在学府中找寻几个也爱中文的学子,与他们在中文浩瀚的海洋中把臂同游一段日子,还是让人欣慰的。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这曾经让我魂牵梦回、陪我走过许多人生沟坎的语文。

此文刊于5.2.2013新教育《就事论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