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17

《阅读习惯的养成》


             最近,介绍一名老师看一本很好的杂志合集,希望她先自己去读。读后若觉得还不错,就可以介绍同事或学生看。她立马说了一句:我上厕所都没有时间了,还要读?有时间,睡觉更好!我听了,无言以对。
今天,又听到老师之间的对话,其中一句,她用英语嚷得特别大声,意思是:如果老师不改变,不要奢望学生会改变!(Teacher must change first before we expect our students to change.)个人觉得她说得挺对的。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点:如果老师无法以身作则,学生是很难有改变的。
每年423日是世界书香日,学校一般都会办书展鼓励学生买书阅读。近几年来,也许是学生素质的差异,大部分买书的学生买的都是一些漫画或言情轻小说。若老师买书,大部分也是买给孩子看的益智书本。我们几乎很难找到很爱看书的老师了。最近,我在班上让学生介绍他们看过的一本书,大部分的内容都如上所述。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善,学生素质只会一直下滑而已。若我们再深思,就会发现,他们如此,其实老师本身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老师都不爱看书了,叫学生喜欢看书,不就像是螃蟹要孩子直行一样吗?
有关当局似乎有意力挽狂澜,所以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阅读计划,鼓励学生阅读。有些学校甚至要严惩不阅读的学生。然而,开始时,它的确起了恐吓作用。然,过了几个月,几乎没有人去理会这件事了。无法持之以恒的计划,如何看到效果?最可笑的是:不管学生是否是资优生,他们写在阅读报告册的书本名称竟然还有类似《白雪公主》,《小红帽》那样的儿童故事书!我不禁要怀疑:他们到底真的只读这样的书本,还是因怕惩罚,为写而写,纯粹要做报告而已?
在校,学生一般会以课业繁重,没时间为理由而不阅读;老师则以教务繁忙,没时间而不阅读;在家,父母已工作忙碌,没时间也不阅读,如此一来,要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家说:时间,是很奇妙的东西,挤一挤就有了。说实在的,现今的人,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只要愿意把花在滑手机的时间,挪出一点来看一两篇好文,假以时日,阅读习惯就会养成,个人的内涵气质也会改变。

此文刊于 26/4/17 南洋言论版

23.4.17

《公仆得奖也有轮流制》

        大家想必知道,有公务员的各部门机构,每年都会设立年度表现奖(ANUGERAH PERKHIDMATAN CEMERLANG )奖励那些表现好的员工。这个制度原意是好的,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尽心尽力,争取这份荣誉。
        然而,如今我在教育界看到的情况就是:不管你努力不努力,只要你还不至于太差,总会轮到你的。这样一来,学校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如果今年拿了奖励,你就必须预知,在短时间内不会再轮到你,所以你要是稍有怠惰,也无伤大雅。最让人愤愤不平的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不尽育人的责任,迟到早退,懒散无礼,偏偏又是得奖人!你若质疑,有关方面一般就会说那是因为“轮”到他了。如果,这种奖掖是以“轮流”方式奖赏的,那又何必刻意做评估?跟着名单发放不就好了吗?
            有人说,轮流是为了封住别人的嘴巴,免得被人闲话。我一直觉得,赏罚分明者才能得人心。如此不分是非,甚至有人以它为“条件”来接下某一些执行任务。那么,这种奖励还有意义、还有激励的功用吗?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肯定。但是,肯定的方式未必要如此。这样的奖掖,会让有骨气的老师嗤之以鼻,不屑刻意表现,觉得拿到了也没有什么值得光荣,毕竟就是“轮流制”而已。当然,凡是都有例外,有人因不善于卖弄乖巧,不能得上司心,故就算尽责努力,也不会被看见,永远被后来的新人取代。于是,一等就是十年时光。这时,你若稍有不满的嘴脸,别人又会告诉你:总会轮到你的,放心。然后,你又再被巧言令色者跨越。
慢慢的,大家对这个奖项也没有多大感觉了。若拿到的话,只会说是幸运之神眷顾,嘻嘻哈哈请大家吃一餐,奖励也所剩无几了。于是大家又风风火火等下一年的莅临。
倘若一个奖项的存在,已无法给人带来荣誉;如果上司在考量该给哪一个职员是以“轮流”方式遴选的话,那我觉得,它存在的作用已经不大了,因为它既无法激励人心,也不是可让得奖者引以为荣的事了,因为它只是“你肯定达到指标” Anda Pasti Capai [APC])的代称而已,那是多可悲又可笑的事啊!

此文刊于23/4/17 南洋言论版

20.4.17

《中六的从前与现在》

            70- 80年代,中六是长辈口中的“11号”。有机会在“九号”(SPM)后继续念11号的人,当时真的不多。所以村里要是有谁家孩子读到11号,就是人人赞叹的书香世家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六生似乎已被如春笋林立的私立学院给抢去了。中六的考生人数更是节节下降,从2012年的5万多考生跌至2016年的4万多考生,跌幅可谓惊人,也让人不禁担心这大多是非土著学生的教育体制还可存活多久?
说真的,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想法:读中六是浪费时间的事,加上私立学院不断推出奖助学金计划,所以一般上家里环境中上的,都会一窝蜂的往私立学院去,图考取一张越洋大学的文凭。于是,留下来读中六的,一般就是成绩不够标青,无法进入政府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或者是环境中下者,抑或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方向的学生。
据我所知,现在中六课程以学期制进行,但是课程内容与难度与政府预科班相比,中六课程就显得深涩难懂。要学生在中六三个学期里拿到总平均3.90或以上,是十分困难的。课程有难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其实也不是坏事;坏就坏在这中六课程与政府预科班的课程程度一比,预科班的课程就显然容易多了。所以,一般上被录取去读预科班的华裔生,只要努力一点,要拿个4.0,然后进入属意的大学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当这些中六生要与读政府预科班的华裔生争取分配给本地大学非土族名额时,难免就会因为成绩略逊色而失利。于是,读中六,对他们而言就是浪费时间了。比较的心理是会让人不平衡的。中六生一般读得辛苦,到头来却还是一场空,这是情何以堪呢?
故此,笔者希望政府可以在未来的大学名额分配方面稍作调整,以期顾及这群寒窗苦读一年半的中六生,别让他们有“终究不得志” 的遗憾。中六,既为政府部门的一个教育体制,我绝不希望它最终沦为“浪费时间”“吃力不讨好”的代称。
从前,读中六,是荣誉;祈愿如今,读中六还会是大家向往的一种升学管道。它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至少它让中五毕业生多一年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定向。最重要的是,它是被国际承认的,读完中六的学生出路也比较广。所以,不管以前还是现在,中六绝对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此文刊于20/4/2017 南洋言论 版

2.4.17

《为什么要救青蛙?》



            前两年因为教育部的青蛙计划(VLE Frog)未加善用而被质疑滥用公币的事情,到了今天,其实尚未结束。大家大概无法想象,教育部为了要证明它在教育界的功用,事发时,用强硬手段要老师及学生挤进青蛙池游动,但因为网速如龟,结果效果不大。后来,又再花一笔巨款,给全国老师一人一台“也是(YES)”手机,还提供移动数据,务必要老师们入池活动。
首先,该电话触屏反应迟钝,按一个字母,常要按几次才行,这姑且不说。单说老师拿了公家一个电话,条件就一大堆了,其中包括若电话不见得报警,作出赔偿;一旦老师退休或停职必须原壁归赵,还必须连盒子连塑料袋都一并归还。换言之,你拿了电话,你必须找一个地方让装它的盒子及说明书‘住’。如果你嫌麻烦,不要拿,也不行,相关部门喻令所有老师必须拿,然后签同意书。这简直就是变相的威胁。有些老师,拿了电话,为省麻烦,直接把它冷藏起来,完全不用。试想:你用或不用,数据费还是得按月还啊!这还不也是浪费?
再说,电话的寿命有多长?有用过智能手机的人都知道,短则2,3年,长则7,8年,电话就得报销了。那些还有十多年才退休的老师,到时恐怕是要还手机的尸骸了吧?
老师们有了电话,当局发现学校的整体使用率还是不高,就展开由上而下的施压活动。(有时,我很佩服老师们的服从性,只要指令一下,总是乖乖就范。)于是,学校把所有要老师填的表格放上青蛙池,要求老师下载填妥,再上传,图增加青蛙池的使用率。对我而言,这种做法既不实际,又浪费时间及资源,因为就算老师填妥,上传了表格,大部分老师还是会怕电脑系统出问题,打印收藏,这就造成纸张的浪费,与原本的鼓吹的使用网络,节源环保的理念背道而驰。
有鉴于如此救蛙行动,犹未见效,于是又喻令老师每一两周,在青蛙池里设计功课让学生入池完成,作答后再上传答案,让老师批阅。好,这本也不是坏事,问题是学生可以不可以叫人帮他完成再上传?如果学生真做了这样的练习,老师也花时间批改,练习本上的功课自然会减少,这是正常的事。这时,学校又有另一套机制检查老师给学生的功课练习是否足够,练习本上练习不足还要被责问。到头来,这网络练习就显得多余,只是浪费老师的时间精神而已。又有人说可要求学生把功课打印出来当作证据,这样网络教学节源的意义在哪里?我一直不明白,这些功课本来就可以在老师进班当面要学生做的事,却偏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不是多此一举吗?
为了救蛙,大家都在做没有贡献、没有效率的事。因为做了和没做,对于育人的成败是没有关系的。当老师为了网络工作而无暇教会学生该有的道德情操,这样的“救蛙”行动,还有意义吗?

此文刊于2/4/2017 南洋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