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21

《进入看眼睛的时代》

             因为疫情,现在大家只要踏出家门,就必须戴口罩,只剩下眼睛外露。与人打招呼,若不用手势,就只能用眼睛“说话”了。任我们谁也没想过,我们的社会霎时间会从看脸的时代进阶到看眼睛的时代!

              俗话说:眼睛是灵魂之窗,是读懂一个人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然而,与人交往沟通,若只看眼睛,难免会出现沟通不良的情况。除非你有一双水汪汪、会说话的眼睛,否则那如“死鱼”的眼睛,肯定会在与人沟通时出现问题。打个比方,你的朋友和你说话,你明明在认真聆听,但是你的眼睛不够伶俐,看起来就像没在听的样子,这样就会让正在说话的朋友感觉不舒服而停止说话。又或者说:你出门在外,突然有个人很热情和你打招呼,你也许因为无法认出是谁而不予理会;或者你也礼貌的回应一下后,单凭看到的眼睛,想了老半天,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样尴尬的事就被我遇到几次了!它的确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疫情爆发之前,我们过关卡时,一定得把在头上脸上的物件,如帽子墨镜口罩等摘下,以让移民局官员核对身份。如今,口罩成了日常必需品,而且执法单位也不鼓励公众在公共场合摘下口罩。那么,移民局官员大概也只能用眼睛来辨识民众的身份了。虽然我们正使用电子护照过关卡的,但要做到用眼睛辨认身份,这真的是一大挑战呢!

              当然,凡事都是好坏参半的,戴口罩虽有局限,但它其实也在人际上减少了一些因为脸部表情而引起的误会。因为看不见脸部表情,人际之间虽少了交流,但同时也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比如,戴着口罩可以遮掩一个人在听到或看到一些事物时,不经意流露的不屑表情,这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争端或误会。由于只看见眼睛,眼睛也成了猜测一个人年龄的指标,加上在疫情之下,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对着电子产品的时间也比较长,眼睛的老化也比之前快!故此,眼睛的保养就成了另一种商机!

进入“看眼睛”的时代,倘若你的眼睛犹如“一池死水”,不够闪烁靓丽,视力也不好,那我劝你还是少出门为妙,免得遇到熟人说你骄傲不理人、与陌生人交接事务则被说你的服务不够友善!

* 编者 删了这句。

—————————

此文刊于 25/3/2021 南洋言论版

16.3.21

《我是华文老师,也是百宝箱》

25年前,当上华文老师至今,我不曾后悔过。这一路走来,时刻不忘初心,对于要坚持的事,还是一直坚持。一来是为了给学生做个榜样,二来则是因每一年的毕业生都会留言鼓励我坚持下去。就这样,年复一年,转瞬间,我已年过半百。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若他年年都能从中收获感动,从中得到继续前进的动力和理由,我想那一定是值得守候一生的工作。

              我会当上华文老师,除了是已故父亲的心愿,也是因我在读书时期的经历而萌生的志向。从前,自己既曾被老师不公平对待,也曾得到老师的恩典。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两个身份同样是老师,同样是在课堂,但是却会让学生有处于天堂或地狱的感受!造成这种差异的人物,就是老师的处事方式!老师既可以激励学生努力,也可以打击学生的斗志。所以,当年我就告诉我自己:若我要做老师,一定要做一个问心无愧,让人感觉温暖的老师。这是我当上老师的初心。

              1996年当上高中华文科老师后,除了教导学生应考的课程以外,我更注重的是人文。我一直认为:华文其实不是读来考试的,它是一个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的管道。为师后,我没有间断的给我每一年的学生写周记,还特意要求他们一定要为簿子装潢,还要收藏好,作为我送给他们的一份“时间礼物”。要学生在簿子内写文章,而不是报告生活行踪,其实是不容易的。我会在每一个星期,选择在某一堂课前的1520分钟,给学生讲一段生活小故事,让他们去思考;也和他们分享待人处事的方式,教他们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也别投机取巧;要他们牢记“不攀不比,超越自己”。每一次讲完不同的课题以后,同学之中,敢于发言的,就让他们说,不能立刻说出看法的,我就让他们写在周记本,借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也让他们学习把感想化诸文字的能力。学生常会告诉我,他们期待上华文课,其实就是期待听我说故事。看来,喜欢听故事,也不限于小学生呢!当然,那些面对困惑的学生,又愿意相信我、并写出自己困扰的,既可以通过文字梳理自己的情绪,也让我有机会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给学生加油打气之际,对他们也多了一份同理心。周记就是一片言所欲言的园地。自己曾经从周记本中获得老师的鼓励,所以我也希望自己也可以借此给学生一些支持。这样的功课,短期内是看不见效果的,然而学生上了中五,一般上都会因看到了自己成长而欣喜。

              我在校的身份除了是华文老师,也是一个百宝箱,这是学生说的。他们说自己要是需要什么协助,来找我就对了。头疼时我有“班纳杜”,有风油;来月事忘了带卫生巾,我也有;衣服破了,我有针线可以帮他们缝;鼻塞我有通鼻灵;裙子扣子掉了我有扣针;就算不懂如何用国语写请假信的学生也会来咨询我。我还记得去年我班的后进生因为不懂如何向巫裔训导老师求情,也来找我求救!我这样做,不是要宠坏学生,只是要让他们感觉到人间有情也有爱,学校其实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们来找我时,我感恩他们没有害怕我,敢于求助。这总比他们收藏心事,然后自己越想越难过,进而走上歧途好很多。故此,我的手提包总是很大也很重。有时,同事还会调侃我说,那么重,是带黄金来学校吗?我笑而不语,心中暗忖:是的,能及时给学生协助,真的比黄金可贵。

2020年,在疫情之下,大部分时间与学生上网课,除了一班后进生掉队许多,其他班级都挺配合的。最后一堂课,因为我因家事心情低落,他们竟全部开镜头,让我看见他们给我的满屏的祝福。这贴心的感觉真的非笔墨能容。如今,每一次想起,心底都会升起暖意。如今社会金钱挂帅,许多人都会觉得 “当老师无法快速致富”而嗤之以鼻。我虽不否认,但当我看见学生因为心态摆正了而爱上中文;看见学生因为我的鼓励而走过了低谷而展开笑颜;看见学生写信说我曾经在某个时间点让他感觉温暖时,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这种满足感,金钱无法衡量,真的要当老师才会有的。

              当教师,本来就是一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行业。我常告诉学生:如果你的目光够长远,要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基本上得从教育做起。而教育的改革,又必须是由老师去启动的。如果你感叹现今社会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如果你想造福人群,改善社会氛围,那么我告诉你:这别无捷径,就从你愿意当老师开始。


————受邀撰写爱华文系列文章《我要当老师,第四篇》16.3.20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与偷窥》

             在这21世纪,电子科技产品已是和人类密不可分的产物了。你可以不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你也可以取笑那些喜欢把心情家事都放到网上的人行为可笑幼稚,但是你无法阻止别人发布自己的近况。选择看或不看,就只是自己的选择。

最近,惊闻某友人把近半在社交媒体上的好友删除了,原因是这些朋友从没有与自己互动,觉得他们似乎通过社交媒体偷窥自己的日常,让他觉得很不舒服,只留下那些会和她互动的朋友!我听了,觉得啼笑皆非。看朋友发布朋友圈,没有点赞,没有问好,竟就成了朋友口中的“偷窥”行为?

首先,如果一个人加入了某社交媒体,然后从来不发布东西,也不给你点赞,那他就要被理解成是在“偷窥”你?他不可以是在默默支持,暗地里关心你吗?必要时,也许还会伸出援手也说不定。为何总要把朋友(哪怕只是有一面之缘)看得那么不堪呢?

再来,如果觉得别人只看不点赞不发评论是偷窥的行为,那么我觉得你自己就不要发布任何东西就好,因为一旦发布了,就是打开门让人看,人家点不点赞,要不要和你互动,就是别人的选择了。不想别人知道或觉得有人偷窥,那就不要打开門的缝隙(完全不要写出状态),以免让人有机可趁。如此而已,不需要想得太复杂,

话说回头,社交媒体普及,人们生活苦闷,自己写状态也好,看别人分享的日常也好,都没必要在线上较真,看过就好了。毕竟很多人写状态只是为了抒发自己某个当下的情绪及想法,实在也没有其他意思。人们常说“认真你就输了“!不管你写了什么,有多少人给你回应,其实,人终究靠还是要靠自己的,你若希望在网上得到一些安慰或怜悯,那么同时你也会看到讽刺和揶揄。到最后,谁是真心或假意,自己都会分不清。

总之,在当今社会,除非你愿意与社会脱节,否则你一定会用上社交软体;如果你分享了,就当做是给懂的人看,不懂的人或保持缄默的人,我们大可阿Q的认为他们是在默默支持自己。很多时候,无声胜有声,也别觉得别人在偷窥。如果还是觉得不舒服,那就停止分享,让它藏在心底好了。届时,何来“偷窥”之说?

 ——————————————————————————————

此文刊于16.3.2021 南洋言论版

11.3.21

《线上批改的省思》

            因为疫情,2020SPM考试被逼展延至222日才开跑,并将在325日全部考完。往年这个时间,本来是SPM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刻,各大学也积极招生之际。疫情打乱了一切,至今虽然已开始注射疫苗,然而疫情却尚未见舒缓。各大学为不耽误新学年的开课事宜,批改SPM卷纸的工作也就被迫在线进行。这对教育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尝试,是否能顺利进行人是未知数。

这时就有家长开始质疑这种线上批改方式是否公正了,因为每一份答卷都贴上了考生的个人资料。为此,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拿督莫哈末拉兹就立马发文澄清,线上批改系统是不可能出现不公平的情况的,因为批改老师绝对不知道考生是谁。老师们只会看见扫描上传的考卷而已。我认为这种“机改”的方式应该是比旧有的方式更能保护考生隐私,而且在某个程度上还可以减少老师算错分数的机率。

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在疫情之下,很多事物都依靠科技网络,造成许多人被网络资讯冲击,本末倒置,无法分辨对错真假。今年,考卷以线上批改的方式进行,虽是迫不得已,但仍会有一些纰漏。比如扫描上传会不会有偷龙转凤的风险?如果考生的字体一直以来都不是那么工整,在线下批改,基本上还没问题,但到了线上,也许就难以辨认了。这样对他们未免就不公平了。此外,扫描上传批改的方式,说实在的,也是在虐待老师的眼睛。因为疫情,平时上网课,老师们已经很耗眼神了,如今还要在线批改,并且还要在两个星期内完成任务。这些都是线上批改的局限。因为老师不是机器,批改的作文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旦眼睛过劳,一个不留神,批改时就会出现错误。当这种错误出现时,就会有“成绩公布后,考生不明白为何自己会在平时最差的科目上考A”的状况出现了。

我更担心的是我们一旦开启了线上批改,大概每一年就会如此了。(毕竟,教育部的许多指令,都是宣布开始后,不会告知取消的。为了自保,校方都会指示老师们继续实行)线上批改虽然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销,但是批改老师患上眼疾的问题就会相继出现了。

——---------————

此文刊于10/3/2021 南洋言论版

8.3.21

《少说“没有时间”为妙》

            学生上网课近一年,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时刻想回学校的。虽然如今中学生开学在即,但是小学生因为开学后就有确诊案例,终会担心教育部过后又收回成命,不开学,然后继续上网课,让家境优渥的学生继续享有学习的机会,让弱势家庭孩子继续失血。这才是不公平的地方。

从前,老人家总是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受教育是让人眼界思维变大变宽的方式。然而,倘若网络无法普及,网课不能让所有人参与,结果就会拉大了人民贫富之间的差距。我想:这才是学校必须开学的原因之一。我们总不能一直忽略那些来自弱势家庭的孩子啊!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资源可以上网课的孩子,也因为老师在网课的方式,而变得精神焦虑。尤其是对考试班,许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一再强调大家没有时间了,就快要考试了云云。也许老师以为这样说可以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快马加鞭追上课业,殊不知其实这样只是在给学生添加了压力而不自知。

因为疫情,上网课,长时间对着电脑,本来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很多老师也不行)。身为老师,就算要学生接受这不能改变的事实,也要学会说话的艺术,至少得懂得安抚这少部分考试班学生的心。我相信: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想学习,而是在家上课的氛围的确是很虐心的。上学读书的意义仿佛就只剩下考试而已。“德、智、体、群、美”五育向来是学校该做到的,这得通过学习及参与活动,甚至与不同的人群互动中学习到的。然而,现在我们看老师们上网课的方式,仿佛就只让学习剩下智育而已了。这样的情境下塑造出来的学生人格肯定是不健全的。    

所以,老师上网课时,虽然也免不了追赶课程,但是就不必在言语上压迫学生。毕竟对于素未谋面的学生(只在网上见面),老师的这一套激将法也许不但无效,可能还会造成反效果,让学生更不懂得释放自己的焦虑及压力。为此,请老师别再学生面前说“没有时间”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教导学生,最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是高中生。如果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启动他们求知的欲望,那不管他们什么时候开始,都是最佳的时间,他们的人生词典里不需要那么快收录“没有时间”这个词汇!逼迫学习及主动学习,效果总是不同的。

疫情之下,让学生的思维脑海多一些正能量吧!像“没有时间”这类的句子,老师还是少说为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8.3.21 南洋言论版

5.3.21

《万一中一万》

             自从行管令实施以来,SOP这词语常在耳边回荡,仿佛一睁开眼,一切事物就与SOP有关了。实行SOP为了保护民众,但是不遵守的人也很多。为了管制这些罔顾其他人安危的害群之马,政府自会制定一套惩戒方式,而罚款是最常用的。违反SOP者,从开始的罚100令吉增加到1000令吉,从311 起会再加一个0,变成10000令吉!这种增加幅度,其实是有点不合逻辑的。这让在疫情下,生活本已经不易的民众有“百上加斤”之感。就算自己有遵守SOP, 也会害怕随时会中罚单。毕竟,在官的面前,百姓是有理说不清的。这种精神压力,也不是每一个人可以承受得了的。

              罚款数额以在原本数额尾端上加上一个0的方式骤增,确实是一般老百姓无法负荷的。难道当局觉得在疫情之下,人民的生活还不够苦?抑或官老爷把1000看得如10令吉一样,丢了也没有感觉?一般人的月薪资约3000令吉,如果一张“牛肉干”已用去自己三分之一的俸禄,那么那一个月就会过得很痛苦了。现在,罚款数额三级跳,一张罚单就会要去一般民众的三个月薪水了!一个月三分之一及三个月的薪金,这差距也未免太大了吧?让人不得不怀疑制定罚款者的用意何在?

              无可否认,罚款数额提高,当然会有恐吓的作用。然而,当罚款数额太高,已经超过人民可负荷的范围时,它不止是如同虚设,还会加重政府的负担。试想,如果人民还不起罚单,他们大概就会被判入狱坐牢若干天吧?这样政府负担就会增加,这就等同拿石头砸自己的脚!

另外,执法时的不公,的确也会让人们怀疑这样高的罚款是否为了中饱私囊?说到能否遵守SOP这一块,我们就不得不联想到之前几宗的人民违反SOP被罚但高官却没事的个案了。诚然,在朝者没有以身作则,却惩罚犯错的老百姓,这是难以让人信服的。这情况就如在学校,若老师在校不遵守SOP,学生违反SOP的机率是很高的。这是上梁不正之过啊!

无论如何,不管实况如何 混乱,大家为了自己及家人,还是遵守SOP为上吧。毕竟,倘若不遵守SOP,万一中一万,又中新冠,那就真的是呜呼哀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5/3/2021 南洋言论版

 

《给自己一个机会》

             无可否认,在疫情笼罩之下,有许多人因想不开而走上了绝路。我们看到的新闻个案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个案是没公诸报端的。一旦报章报导这样的憾事,稿末总会有一行呼吁民众“给自己的生命一次机会”的求助电话号码。

              上个周末,朋友告诉我他因为自己心情低落,就尝试打个电话去寻求意见。第一次打去,他要求用华语沟通。但是那个时段没有会讲华语的辅导义工,对方叫他2个小时后再打回去。朋友没有再拨打电话,只是来告诉我这个情况。我心想:如果一个想放弃的人终于鼓起勇气拨打了电话,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他就不会有勇气再拨打第二次了吧?

              也许是义工不足,加上疫情也让这些义务团体缩短了服务时间,所以,如果我们身边一直有这些团体提供咨询服务,但是社会上的自杀案件却没有减少的趋势,我想:那绝对是有原因的。故此,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已走投无路,一定要把坏情绪疏导出来。哭泣是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哭过以后,再糟糕的事,就会仿佛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你也鼓起勇气打电话,却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你可以直接说,把所有不开心烦恼忧愁全部一股脑儿倒出来。至于对方有没有听懂,那已经是另一件事了。因为我觉得能有勇气拨打电话就已经是一个转“念”的举动了!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如果你觉得今天情况已经很坏,那么明天一定会变好。凡事这样想,念转境移,心情就会好过些了。如果你还是想放弃,请再想一想:“骤雨不终日”,很多事都会成为过去的。世界从没有永恒的事,谁也不能永远陪自己。既然如此,就停下脚步看看自己,能走到今天实在不容易,不妨多坚持几天看看。

              总之,在你想放弃自己时,去打个电话,到门外兜个圈,我们的脑子里的消极思维就会减少,相信一切会有转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2/3/2021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