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社交媒体时,看见一名妇女用肉身霸停车位的视频。视频里双方一言不合,互相叫嚣,引发了一场骂战。双方各执一词,不管谁对谁错,这段视频 都彰显了人们焦躁、不能等的个性。
现今社会急速发展,不管做什么事,大家都急于看见成效。就算在教育这一环,也是如此。今日,校方一般在评估某老师的成败优劣,就是看学生在校的表现。这意即如果老师教数学,学生在数学科的表现优异,那就是该老师的成就!对数理科来说,这也许是一个衡量标准,但是,对于语文科则不然。学生学语文,绝不是在一两年内就看见成果的。就算学生在考试中有所表现,也不全是刚好在教他的那个老师的功劳。换言之,学生在受教育熏陶后,不一定马上看见改变,有一些转变是必须经过时间的酝酿,才会看见效果的。
这样的评估方式,会让老师急于看见成就,也就会以成绩为教学指标,罔顾一切人文道德的置入。同样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为了获得“成绩优异”的光环,也会在无形中被灌输“急”的观念,进而掉入以考试成绩为先的框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努力了一段日子,若没看见成效,就会急躁难过,甚至变得自卑或放弃努力!这些都是“不能等”的表现,也与我们一直强调的教育改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啊!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教师在育人的路上,努力灌溉幼苗,给予学术养料,加上良言激励及鼓励,让他们走在“对”的路上,让后就是无尽的等待。一颗种子能够开花结果,当然最好;就算没有,它也许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改变,需要时间。学生如是,任何教育改革也是,不要轻易的以“完善”为名,肆意推出新的评估老师及学生的方法,把老师与学生都弄得精疲力尽之余,忘了教育的初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27/7/2022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