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24

《师资荒,永远的问题》

      新学年伊始,大家都还没喘过气来,就已经传来老师们竞相拿表格退休的新闻,加剧教育界师资不足的问题。那些没有提出申请的老师,大多是为了生计,逼于无奈的留下而已。正如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我想教育界也面对着这个问题,尤其是华文老师。新晋的华文老师如凤毛麟角,根本就是一师难求。在我校,最年轻的华文老师也近不惑之年了。

 

当我们在议论为何年轻人不当老师之际,我们也不妨思考一下为何在职的老师一直想退休?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选贤任能,人放在对的地方,才能发挥所长。然而,时代改变了,当老师的似乎不像以前只需专注于育人,还要十项全能、文武双全。于是,老师被指令担任什么职务,老师都必须接受,不然就是违抗命令,严重的话还会被施予纪律处分!

 

在任何公司,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要执行什么新的任务,说那是学习,我觉得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换作是老师,就比较困难,因为老师是得面对学生的。试想:如果你是学生,老师比你还逊,你会敬佩崇拜他吗?这样下来,尊师重道还会存在吗?当我们感叹今日学生难教之际,是不是也得思考一下其背后的原因呢?当老师无法发挥所长,学生对他们就不会敬仰,学生不敬仰,教学工作就会变得艰辛难行;老师被委于不是他专业的任务,难免会压力,还得随时面对被学生及家长问责的恐慌。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年轻教师也许还可以熬过,但对上了年纪的“老”老师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这不是才开学吗?就有好几个老师陆续病倒或眼睛泛红(眼睛爆血管)了。

 

金钱和生命相比,许多老师都会选择生命。累垮了自己,根本不会有人怜惜。当教育部长说开学第一周,学生不必上课,师生心情愉快,借机联络感情的说辞一出,我只想说:课纲没有减少,时间却少了,老师除了备课,还要办活动,个中的累,无法言喻,我不认为有哪个老师在这一个星期后还是精神抖擞的。

 

我们一直说把时间还给老师,但是普罗大众或高官显要对老师的不信任,不断制定新机制来监督老师,引发的是无止尽的疲累,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离开而已啊!老子说的无为而治,不无道理。如果我们继续要求老师“十项全能”,师资荒,恐怕是永远的问题!


—————————————————-

此文刊于 29.3.24 南洋言论版

 

《勿为考获A放弃华文》


近几年,华文教育可谓处于多事之秋。一边厢大家为华文老师严重不足焦头烂额;另一边厢,我们又为逐年下降的报考华文考生而精神紧绷。殊不知,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华文考生,未来就不会有新晋的华文老师。所以,鼓励学生报考中文是解决华文师资问题的治本方法。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何学生不爱华文,或者常会因为华文难拿A而选择放弃?

 

新学年伊始,问班上新认识的一批学生,喜欢华文吗?为何选修华文?要报考华文吗?他们的答案几乎不外乎以下几种: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可有可无;如果可以不考,就不考了,华文很难拿A的。听到这样的答案无数次,还是会难过。长期下来,又是谁让这些孩子的思维充满功利主义呢?不就是整个大环境和家长老师吗?

 

仔细想想,多少家庭父母学校老师不是以考试考获多少个A来衡量或归类学生的优劣呢?当孩子其他科目都特优,唯独华语落下了,多少师长不是扼腕叹息呢?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还会不功利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现今父母,大概没有体会到因为掌握了华文的优势,所以常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华语,会讲就好,不必很好,也不必考,以免把分数等级拉下,影响未来升学机会。长此以往,要这些学生爱中文、考华文也真的不易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会告诉你:我会好好学的,只是不要考而已。这样的话,说得铿锵有力,完全不知道未来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学习正规的华文课程了。

 

有人说,华文水准太高,打击了学生的报考兴趣。这一点我也不否认,毕竟我们的课程纲要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在课堂上和学生谈起来是可以声情并茂的,但是考试时的出题方式及评审方式又过于追求“门面”,有些题目根本就不懂该如何作答!这无疑是让学生选择放弃自己的根的原因之一。当然,如果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把题目简单化,好让人人皆欢喜,恐怕也会让中文灭绝。

 

故此,当我们一直呼吁家长切勿因为难拿A而放弃读中文之际,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为何现今学生大多没有族群意识,反而充满功利思维?


—————————

此文刊于21.3.24 《南洋言论版》

 

11.3.24

为自己,赢一次

        趁学校假期,我去了一趟天津,也抽空看了创票房纪录,贾玲导演的第三部电影 —《热辣滚烫》。观后,深被电影的情节打动,心中感触良多。

 

首先,导演贾玲用一年时间瘦身,以增加拍这部戏的说服力,就已经让人敬佩了。整部戏,其实用了很长时间来构思及拍摄,更像是叙述改写自己人生的电影。片尾附上的减重历程很真实,完全像现实生活努力减肥的自己。

 

这部戏,体现的是一个决心的力量。她不像一些演员,只是为了剧本的需要而去瘦身,她确实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现实生活中,当自己已经习惯活成别人的样子之际,当自己也以为一切都来不及之际,才发现原来改变只需要一个决心而已。下定决心后,努力实践才是最困难的事。

 

人生只活一次,我们不能总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习惯贡献自己,完全忘了自己,生活就会陷入不可自拔的循环里。像别人的棋子,也像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存活的意义。所以,不管现在几岁,人总要有梦想,至少要为自己的人生,赢一次。我想:这就是电影要带出的重要信息。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总有不可言喻的痛苦和煎熬,也会在坚持与放弃的边缘挣扎。然而,只要相信,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日后的成功做铺垫而已。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人生有什么是“太迟”的吗?答案是“没有”。只有太迟到来的决心!

 

像这样一部励志电影,也有人在网上抨击。如果导演承受不住,又会再次陷入活在别人嘴里的境地。然而,贾玲用自己的表演经验及艺术视角告诉世人:自己能感知被爱,也希望也像回归爱给你们,我捡起无数破碎的我们拼凑出一个杜乐莹!这为我们短暂的一生该怎么而活写出了最有力答案。

 

这部戏即将在大马上映,特别推荐一些不知为何活着的新生代去看,里头很多主人翁经历过的事,几乎天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总之,不管你去不去看,我们都该为自己,做出一些改变,至少赢一次!


—————————-

此文刊于 6/3/2024 南洋言论版

《染浅色发色招惹了谁?》

             最近,学校发了新指令,举凡染了所谓“怪发色”的家长,禁止踏入校园。这条规在政府部门的穿着指令都好像都没有出现,为何学校要如此刻意为难这群没有戴头巾的族群?之前,华裔去政府部门因为穿着问题而被刁难的事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头发的颜色也要被针对?

 

说实在的,染发是时下最常见的修容方式,头上颜色让人看来更加靓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让人增添自信的事。当今社会再也不是鲁迅时代那种“头上变了颜色”就被视为坏人的时代了。但是,可叹的是,这种20年代的发色歧视毒素深植人心,还流传到今天,继续荼毒后世。

 

我自己也曾经是反对人们染发的怪异份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自然老去。然而,当千禧宝宝升上中学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一套已经不能用在他们身上了。诚然,人是进化的动物,世界更迭后,我们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很难说服及教育这些新生代的。

 

新新人类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对于四方文化并不陌生,讲人权说自由,学校太多不合情理的规矩条规,很容易引起反弹,心生怨恨,制造问题。我们每制定一个规矩条例,一定要合情合理,因为他们已经不是像旧时代的孩子那样,缺乏主见,全盘接受长辈指令的一群了。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已经拥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却又不愿意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会引发心理不平衡的问题。

 

针对染色问题,学校一直认为是犯规的。时下学生却认为那是违反自由的。因为他们的身边的长辈,包括爸妈,学校老师校长,甚至是部长都有染发,染了发的长辈还是长辈,他们对他们心怀感恩尊敬。但是校规却又不允许他们去染发,一般老师都给不出好的理由。说的最多的理由大概就是:因为那是校规或者因为我是老师、是长辈等等权威式的答案。30年前,用这种理由打压学生说得过去,在21世纪的今天能独立思考,又处在资讯发达社会的孩子是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的。如果说它伤害头皮,那为何长辈又以身试法?这与叫学生不要抽烟的情况是一样的。

 

行笔至此,大家就应该知道为何现在孩子越来越不易教了,不能顺应时代,改变思维方式,不断用打压的方式逼学生服从,只会制造更多蛮横不讲理的新生代。环境改变了,人也必须改变,这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明白这个道理,看官也会明白,现今主张自由,强调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国际学校日渐受欢迎的原因何在了。

 

我们什么时候才要思变呢?


—————


此文刊于22/2/2024 南洋言论版

多就是好?

踏入龙年,社交媒体上看见各种新新贺词,有最一般的龙年大吉,还有用两个龙的龖,三个龙的“龙行龘龘”,甚至是四个龙的生僻字来表示“飞黄腾达”之意。说实在的,若不是这些字一时窜红,我们应该都不会知道这些字的读音。然而,多就一定是好事吗?

 

一直以来,我们都会认为多是好的。比如,钱多多益善,礼多人不怪,所以龙也要多!钱多了会带来灾祸、礼多了会让人觉得虚伪!最近,也有专家出来澄清,说其实诸如龖龘这样的字是不吉利的,呼吁民众不要乱用。我自己初次看见这样的字,也觉得不好,毕竟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字很多只龙,就谐音马来文的Tolong一样,成了一种“求救”信号了!

 

我们的老祖宗向来都强调中庸之道,这与学校道德教育课,甚至是回教教义相同。为人处事,适可而止,多了或少了都会招来祸患。物极必反,人满为患,什么事物都应该见好就收,不要贪多。小赌、小酌都怡情,大赌倾家、贪杯荡产!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我们需用自己一生去学习和实践的。当今社会,以至于各个领域,都还是以多为傲。打个比方:读书A要多、名校学生多、顾客多就是生意好话多者能言善辩,所以好处也多。举凡种种,都是以多为强者象征的,实让人不胜唏嘘。

 

改变思维,不要跟风,相信不是每一样事情都以多为好的。新的一年,希望政经文教界施政都不过火,踏实现“中庸”的真谛。


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15/2/2024 南洋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