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5

《让教师好好休息》

         现今社会,所有疾病年轻化,近几年更是频频传来老师患病或猝死的新闻,让人唏嘘。今天,当许多人把老师当作神一样的存在,对他们有许多要求,却没有把他们放在神的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

总所周知,每一个月的第以及第三个周末,教育部是禁止学校有活动的。若真的需要老师回校服务,就得以老师的意愿为主。毕竟,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顾。这样的安排至少可以让老师休息,陪伴家人,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

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据我所知,身为华文老师,尤其是华中的华文老师,除了教学使命大,还要时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配合外界社团以捐钱为名而办一些活动,要学校参与,并允诺事后会给金钱若干。我们都说华中是弃婴,一旦有人“怜悯”,为了拿钱就得委屈学生及华文老师了。为何是华文老师?因为是华社活动,其他种族就“出师无名”了。但是,这些活动一般都就不在工作时间内,学校选择要参与,总得问问老师的意愿吧?一声令下就必须服从,恐怕也不适合吧?

每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看事情的角度也大不相同。身为上司者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的观念想法套在其他人身上,并且要他们和自己一样“伟大”!学校可能认为老师必须出席,因为这是“舍己为人”“热爱华教”的表现;但是受令的老师也许更看重自己的家庭和谐,为日后教学的心情平和做铺垫。毕竟老师若是因为家庭问题而焦虑,在教学上就无法正常发挥了。

故此,那些私人界社团为求出名在周六周日办的活动,实不应该强迫老师参与,更不能亮出官威来恐吓老师。说实在的,每一个人都要有“活出自己”的时间,道德绑架老师为教育牺牲,其实是不仁道的。可悲的是,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卑微,事成没获感激,继续被打压之余,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已为千秋大业做出贡献,来安抚自己!殊不知,这其实只是替别人做了嫁衣,到头来,可能是自己身患绝症,最终落得老来凄凉而已。

故此,请别要求所有老师都赞成那些以捐钱为名,并道德绑架老师的活动。为了一些小钱,既苦了老师,日久也许会变得势利,或对教育心生倦怠,都是得不偿失的。

老师的休息日,就让他们好好休息吧!

————————————

此文刊于 12/3/2025 南洋言论版

9.3.25

《为拿A中六不必读文学史》

随着越来越多老师,尤其是华文老师退休及提早退休,我们几乎天天都可以在社媒看见各华社团体积极在推动“我要当老师”的活动,旨在招聘有志于教育事业者接受培训,进而成为华文老师。在学校,老师也不断鼓励学生考华文,不然这些招聘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毕竟,学生不爱华文,就不会考华文,日后当然就不会成为华文老师了。 

我从小读华文,一直到中五都不觉得自己爱华文,一直到中六读华文,接触到中国文学,我才发现华文的博大精深,对古人古文有种莫名的敬仰。就是这种敬仰之心,让我从此踏入中文老师的行列。大家都明白,要学生及孩子对某样学科有兴趣,一定要先让他们对该学科有敬仰之心,他们才会积极钻研,在过程中又有掌握了知识的成就感,才会促使他们加入行列。今日阅报,看见从2026年开始,中六华文不再读中国文学史的新闻,很是讶异,毕竟对我而言,恰恰是我可以掌握的文学史才是促使我继续往中文领域深造的原因。该则新闻还说:此举是让考生更专注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毕竟STPM中文是容易考A的前三名。因由于数据显示,文学史是学生最弱的部分,所以剔除。中国文学史的部分就让他们上了大学才钻研。 这言下之意就是为了让学生报考容易拿A的中文科,所以“手痛砍手”,以期更多人报读中六华文。 

坦白说,这样的做法是让我不敢苟同的。毕竟中国文学是文化的根,根基没有打好,就算成绩再标青,也只是昙花一现。我们都知道,文学是鉴赏和思辨文的根基,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这方面知识,基本上很难针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他们的看法就是参考很多别人的,最后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根本无法爱上该语文的。 

中学砍了名句精华,中六砍了中国文学,学生在中学没有掌握根基,就算到了大学,他们也不会读好,毕竟之前完全没有基础,读起来就少了兴趣。以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是不是以后中文系的课也不用读文学了?

文学史的确不容易,但学习过的人都知道,正是这些不容易让很多老师坚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这就是经典永流传的原因,而让学生爱上华文的方式,绝对不是让他们在考试时拿A就可以完事的。如果我们感叹华文水平低落,不妨追根究底的想想:我们是不是在哪方面失误了呢?如果我们感叹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爱中文,是不是要思考一下,他们是不是少了一些文学的滋养?

有些基础功,就算不考,还是要有的。


————————————————————————

此文刊于7.3.2025 南洋言论版

1.3.25

《孤独的母亲》

 多年辛劳育儿忙,岁月长,不敢忘。

儿女成家,夫去留己显凄凉。独坐庭院,两眼望穿千里外,

口中仍喃喃:愿孩儿平安健康。

情牵万里思念长,负担重,不还乡。

今归故里,忽见母亲泪两行。霎时明白:万千财宝不如儿女在身旁。

怀抱孤独,母亲更忧伤。

得奖参赛作品

_______________

此文获得 2024 客家公会全国母亲节颂文比赛(现场比赛)

州赛:特优奖

全国赛:第三名

《不老的母亲》

 从前,

您牵着我的手,

伴我走过儿时顽劣、青春叛逆。

岁月在您的脸上留下印记,

换来我的平安成长。

您感叹自己老了,眉宇间却流露着欣慰。

而今,

目睹您日渐颤抖的手,逐年花白的头发,

您仍心明如镜,为我忧心,一如儿时。

我说:母亲啊!你是长青树,何曾老过? 


我的参赛作品

看了女儿的作品,我才知道我在她心中的形象💕


和我一起参赛小女儿的作品


——————————————

此文获得 2023马来西亚客家公会 《母亲节颂文现场作文比赛》

(公开组)---州赛 特优奖

                ---- 全国赛 优秀奖

《为什么盲目求进步?》

21世纪,科技及生活水平都不断在进步,在职场上、在教育方面,也一样会讲求进步。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我们却不难发现大家在追求进步的当儿,就会出现“走捷径”的情况。怎么说呢?

在私人界,许多公司都会要求员工表现要越来越好,公司业绩也要越来越高,否则员工每月奖金就会被扣除。这听起来好像也没有毛病,但是大家似乎没有想过,每一个季度的业绩多寡,不只取决于员工是否勤奋,很多时候还得看天气、原料供应及经济状态等,进步不一定靠努力就会做到的。这样浅易的道理,私人界的主管似乎都不明白,拼了命也要手下员工“进步”,造成数据欺骗或造假的事频频发生!

在教育这一块,为了彰显进步,指令层层下达,要求学校在各个方面,举凡成绩、课外活动表现、阅读方面都必须年年有进步,他们要的是书面上看得见的“进步”!为了达标,大家就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进步。

那天校务会议,有个高层表示为了帮助学生,避免他们被比下去这样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要老师闭着眼睛输入好分数给学生,不然和许多其他操弄数据的学校一比,我们的学生哪怕再优秀,也会被比下去的!

这样不顾学生能力,在数据上帮忙,盲目要求进步,对那些真正努力的学生公平吗?各种为了交差而交上的假数据,不就是我们自欺欺人的铁证吗?可悲的是:我们习惯了被数据蒙蔽,看见不断进步的数据,就会得意洋洋,乐此不疲。还会认为自己是在日行一善,会认为自己在做对的事!殊不知,时日一长,我们社会充斥的就是这群投机取巧,很佛系的新生代。其中很多教师,也少有良心使命,教书,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份工作,时间到就回家吧了。

有鉴于此,如果我们还是不理实际情况,只盲目要求“进步”,其实只是贻害后世的举措而已。

——————————————————————————————————————

此文刊于28.2.2025 南洋言论版

16.2.25

《愿你无畏无惧,好好成长》

            我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必须深入去探讨特殊儿的定义。对于你,我常问我自己:你是特殊儿吗?什么叫特殊儿?那些无法自理、无法与人沟通的才是特殊儿吗?让妈妈手足无措,进而重新审视自己、增长知识的孩子,算不算特殊儿?

              当了妈妈以后,我常以“棒下出孝子”为座右铭。对你,我一直很严格,我扮演着虎妈的角色,我说一,你从来不敢说二。因此,与你的关系,也就不怎么亲昵。但是我一直认为,我也是这样长大的,以后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做母亲的苦心了。

上小学前,你是那个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的孩子。然而,刚上小学没多久的你,眼里却没有了光,手上脚上的伤口也愈来越多了。我每一次问你,你都会说是蚊虫咬伤后的抓痕,我也没有怀疑。2015年,你11岁,你开始乱发脾气,固执不听劝告,我心目中的那个乖巧的孩子消失了。我对你大吼,甚至打你,你也开始对我进行无声的抗议,但我不加理会。然而,你的顽劣,让我被冠上“不会教孩子”的罪名,于是我开始想办法与你沟通。

              同一年,我报名参加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办的辅导课程,认识了“阿斯伯格”儿童及其症状。由于我觉得这心理病和你的情况很相似,就觉得你其实就是这种特殊儿。回国后,我到学校和老师们沟通,希望老师多了解像你这样的孩子的需求。然而,许多老师对这病症并不了解,反而认为是我过于保护孩子。我无奈,只好换个方式,劝你多忍耐,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把眼光放远一些,也许中学生涯会更好。你仿佛接受了我的提议。

              上了中学,你找到与同侪学习的快乐,眼里又开始有了光,开始努力去维系友情。对朋友,你倾尽全力、有时甚至情愿委屈自己,只为了得到朋友的认可。当你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当功课因陪伴朋友而堆积如山、当你无法梳理情绪,又遇上严格校规,你开始焦躁,开始无法睡觉,精神萎靡。这让我很担心你,但是,你似乎认为我不会明白你,拒绝透露任何心事。我也只好作罢。

              2020年,你上了高中,进入全新的一班,但同时也遇上了行动管制令。因为无法去学校,无法与新朋友培养感情,让你的情绪瞬间掉入谷底。过后,你被确诊为焦虑失衡症(Anxiety Disorder),而开始服用药物。后来,因为一次老师的不理解,因为同侪的忽视,你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自杀来控诉。虽然未遂,但是学校却因此喻令不让你回校。为了你,我苦苦哀求,放下所有尊严,几乎要下跪了,只希望学校给你机会。但是,一切似乎很难,大家都害怕你造次。作为家长,我放下我所有的尊严,卑微地苦求学校,我甚至愿意签下保证书,万一你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我都不会追究,但他们还是不相信,也不接受。

              因为感觉不到世界的善意,你在家再次采用极端的方法,企图一了百了。我满眼泪水把你送进中央医院以后,医生再次给你的情况冠上了各种名堂心理病——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躁狂抑郁症(Bipolar Disorder)、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等等。我一时无法接受,除了流泪,我采纳了各方的善意指引,开始与你一起接受密集的辅导。

              在各种方式的辅导中,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也了解在教养你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过错,以致你在小学面对霸凌也不敢告诉我。我一直以为是你的不合群,才会发生被朋友远离的情况。我的不理解,让你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受伤。因为你,我重新认知角色,明白世间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与平安。

              在医院看见了人间疾苦,你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执着,医院真的是一个让人学会珍惜的地方。在紧急病房就医时,你答应过妈妈,你会要好好活着,要爱自己更胜却其他事物。我把你的承诺记录了下来,希望你没有忘记。

孩子,你要明白:人生不需要100分,得有一些缺憾,才是完整的。

孩子,我爱你。感谢你的出现,让我明白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件的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寓意的。伤了痛了,妈妈懂得了“放手”才是父母予孩子最深沉的爱。

这些心路历程,在我脑海游走了好久,一直到今天,我才能将之付诸于文字。

孩子,是你让我重新成长,打破自己之前对青少年的认知藩篱,也懂得了如何关爱别人的孩子,明白很多事情都有另一面的。因为有你,我年过半百,仍可继续学习及成长。对我而言,你就是一个很特殊的孩子了。

而今,刚满20岁的你,只身到他国念书已经一年了,间中我没有去看你,只是“请”了你的姑姑和姐姐趁旅游之便去看了你两次。他们都告诉我你很好。我也真的希望你会越来越好。

孩子,妈妈写到这里,我心中默念了不下百次,希望你相信自己,爱自己。不管过去你历经了多少煎熬,一定要记得妈妈永远都爱你,希望你无畏无惧,健康成长, 他日学成归来,活出自己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3.2.2025 星洲日报《星云》版

             

                                                                                     

             

             

《新年“气”象》

         大年初八,刚从没有任何新年氛围的日本旅游回来,就被鞭炮声吵足一夜,到凌晨四点才得以安眠。虽说放鞭炮是华人传统,但还是要考量别人的。在农历新年,除了开心庆祝以外,也得适可而止,过了凌晨一点,怎么说也要消停了吧?也许邻里间家有老人、病人或是年幼的孩子,他们都需要休息呢!我们总不能为了自己一时的快乐,让别人承受痛苦吧。 

再来,在早市集路边,大家赶在最后一分钟买祭祀的用品,许多车子违规停在路边,造成严重交通阻塞,来往车子常常是进退两难,或者是走在刀刃上,怕一个不小心,就把别人的车镜撞坏了! 

华人向来强调积德行善,在农历新年更希望讨个好预头,但是如果放鞭炮直到五更天,我认为那已经不是行善而是积恶了,在新年期间,多不好啊。为了图自己方便,车子随意停放,给别人制造麻烦,这样也不符合喜庆新年该有的“行好心”了。万一真的发生碰撞,损了钱财你还可以大声说“破财挡灾”,若是造成人命伤亡,就真的是“大吉利事”了! 

新年是喜庆,放鞭炮是习俗,一家大小齐聚逛早市、燃爆竹,在政府都允许燃放爆竹的前提下,当然是没有错的。然而,华人向来讲究中庸,做人做事要求不愠不火,适可而止才是人上人啊!停车时,考虑一下其他公路使用者;放爆竹看一看时间,自己不想睡,很多他族或提早开工的上班族可是需要休息的。想一想,再将心比心,其实情况都不会闹大的。种族间的和谐,不就是如此建立起来的吗?

放鞭炮,路边停车也不是恶,但是如果扰人清梦或阻碍交通,就会让人来“气”,破坏了新年的喜气,伤了和气,也就在新年伊始积了恶,那多不值得呢!

———————————————————————————————————-------

 此文刊于 16.2.2025 南洋《灼见》

27.12.24

《领袖是引领未来的榜样》

  在一间成功的机构,若其领导能深得人心,企业发展必定乐观,员工的流动性也应该不高的。我认为,领导应该要有几个特质,做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我一直认为,作为领导,就必须要有领导的气度,对于讲真话、做事不偏私的属下,哪怕他说的话不合领导的心意,领导也应加以表扬,而不是故意刁难,处处不予好脸色,让人心变凉,不想再认真做事了。人心一旦失去,就像覆水难收,很难再拿回来的。

领导也是引领未来的榜样。这种情况如果在学校发生,就让许多认真且奉公守法的老师心灰意冷,进而让阿谀奉承的伎俩根深蒂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虚伪。成功的领导,要能做到“以德报怨”,就事论事,而不是以身份打压属下,让人无所适从。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决定要能够以开明的心态接受劝谏,机构要有进步,必须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事事都掩耳盗铃,自以为是,是很难看到进步的。领导固步自封或全盘照收;耳根软,轻易相信流言,就会成为有心的人的棋子,任意被摆布。

我一直希望领导应该双目清明,用慧眼办事,多称赞表扬,让人在获得肯定之,更愿意工作,而不是在上班时得过且过,求过时间而已。遗憾的是,现在的职场上几乎充斥这样的人,但大家却还浑然不知,反而不断自我催眠,用假的数据欺骗自己,想象一切还是美好的。打个比方,当有人提出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之际,各方就想尽办法让学生“阅读”,制造报告,营造出全民阅读的假象。其中有多少人真正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只有天知道了。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我想学校会变成尔虞我诈,虚伪失真的地方,不再是所谓的象牙塔了。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打工人所处的环境,常会有欺善怕恶,喜欢巧言令色的领导,导致团体或机构无法有显著的进步。若这样的情况也在栽培国家未来领袖的学校发生,学生会看到怎样榜样?实在让人不敢想象啊!


————————————————————————————

此文刊于 25.12.2024 南洋言论版

《罚款的可行性》

    最近,教育界的纷纷扰扰,学生教师问题连连,让人不禁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大部分源自惩罚不得当所致。

近年来,为了匡正学生,甚至是老师的不当行为,校方经常会采取罚款的方式。例如,学生没有打扫课室、下课忘了关风扇、穿着仪容不符合校规;老师随意泊车、用过的场地肮脏等等,都用罚款作为惩戒!我不晓得这样做的成效会有多好,单在学生的抱怨声中,就听到他们说:这真的是吃人的学校,什么都要钱!我也不知道捐了多少钱买这款昂贵的发夹和袜子了!

由此可见,学生对犯错罚款这一事,并无羞愧心。没有羞愧心,偏差行为就无法获得改善。这样一味的罚款,只会让家庭富裕的学生意气风发,更加忽略法纪;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更加忧心,担心自己成为班级的霸凌对象,郁郁寡欢。同样的,对已经成年的老师实施罚款,其实也无法让老师改善行为,反而会心生怨怼!人心不在,还起嗔恨心,工作就会敷衍塞责,这是管理人的大忌。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和新晋教师基本上生活环境都有异于从前,他们没有太多忧患意识,对于花钱更是舍得。这样的世代,基本上不会对罚款有什么执念,所以用罚款来纠正行为,恰恰就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势利,认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大家喜欢把这责任怪罪于家长,然而,我们也别忘了,家长的观念也是学校“培育”出来进而变的根深蒂固的。 

据悉,在新加坡,现在违规泊车或乱丢垃圾的惩罚也从原本的罚款,转换成“为社会服务”(community service)了。在各区执行惩罚之际,各传播媒体还得全程跟随,为被罚者全程录影。这样做,其目的不外乎唤醒受罚者的羞愧心,让他们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始于理解与关心。人心肉做,我始终相信爱与关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的。也许训导处老师认为“棒下出孝子”,毕竟训导处不是讲爱的地方,它不同于辅导处,然而在纠正偏差行为方面,我们应该依个案而个别处理,一律用同样的在惩罚,反而会起反效果,造成有些学生变本加厉、有些则因恐惧而选择轻生。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毕竟,羞愧之心,才是让人改变的重要条件。

————————————————————————————

此文刊于9.12.2024 南洋言论版

 

 

《数字化教学,学校无网络》

        21世纪,网络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教学也就无法避免的必须往数码化的方向发展了。现在,教学工作常需与网络挂钩。教材数码化,教师的日常工作就必须数码化。点名、做报表、备课做教案、输入学生的课外活动表现、校本评估等等工作都必须用到网络,几乎是走到一个“无网不行”的世代了。 

如果学校可以提供网络,当然是最好,让老师们可以在空节时准备教材或做备课的工作。然而,有一些学校却不愿让老师们使用学校的网络,理由是担心老师们沉迷网络而忽略教学工作!这理由真的很可笑,也对这样的学校政策感到无奈。这就好比“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让人无所适从。

当然,有许多老师们为了完成工作,唯有自掏腰包签购移动数据,以期尽快完成繁琐的文书工作。最无奈的是:花了钱,买了数据,却因覆盖范围受限而无法在校园范围内使用!

早些时候,我们一直听闻我国正致力提升国内网速及其覆盖率,并期待有一天可以做到全民免费使用网络。然而,许多年过去以后,这“宏愿”并没有落实,似乎已经不了了之了。随着教育逐渐走向数码化,为了全面实施网络或数码化教学,教育部是不是要考虑给全国学校提供免费的网络?这样老师就可以在学校认真完成校务,不用自掏腰包买移动数据,直接达到减轻老师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的目的,一举多得!(被删了

倘若教师一直处于不友善的环境,工作起来就会少了动力,心情也无法轻松,上课的情绪或多或少就会被影响!这样一来,教学的成效就不会高了。我们时常说教育是千秋大业,可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偏偏在教育这块的软硬体建设方面,总是无法做到全面提升,导致老师因为工作量而教得疲累、学生也学到不多!这岂不是双输的局面?这样下去,谁还会想当教师?学生还会喜欢到学校?这问题值得深思。

 ————————————————————————————

此文刊于南洋言论 18/11/24 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