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1

翻译心得

近几个月来,因为机缘巧合,我有机会将一些马来文的学术篇章翻译去华文。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华文与国语的差距,并领悟到两种语文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我不是翻译方面的专才,谨此写出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把马来文的学术篇章翻译成华文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法将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完整的表达出来。即是说,有些文化并不是两者之间共有的,所以无法用华文或马来文完整的译出来。
打个比方:马来人的文化里头没有华人“烧冥纸”的文化,所以要把这种华人习俗译成马来文,就非得用意译或使用注脚了。在称谓方面,华文从古到今,有用“爹娘”、“父母”、 我们似乎只能用ayah, emak, ibubapa或者是ayahanda, ibunda的;而“岳父/母”、“ 翁姑” 也只用ibu或bapa mertua;如果还要把“姑嫂”、“妯娌”、“婆媳”等称谓都译成马来文,那实在令人搔首、更感词穷。
此外,若遇上要把古典文学中的优美诗词译出来,就更加是“不简单”任务了。我个人认为:不管译者怎么译,都是无法把当中的意境表达出来的。像这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该怎么译,才能把苏东坡的豪迈豁达表达出来?
行笔至此,我又不禁为中文的渊博精深而感自豪,这种博大精深实在并不是他族可以通过第二种语文(译文)可以了解透彻的精髓。若非通过阅读第一手资料(原文),如何能感受到那种隐含在诗词曲中深刻的意境?所以,一个人若要学好中文,应该学到这种精髓处,否则就与一般只懂得以华语来沟通的人没什么两样。

此文刊于11/3/2011星洲《言路》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