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19

《学中文的热忱在消失》

           很多小学时期中文不错的学生,上了中学以后,就渐渐对中文生厌恶。何故?
我想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个人认为;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学习语文,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解读一篇文章,视角不同,所看到的观点就
不一样。我认为解读时,只要合乎逻辑,都可以被接受。我想那才是文学作品的美妙
之处。然而,学生上了中学,也不知是否老师比较“死板”只会跟着标准作业程序或标
准答案来与学生讨论测试题的答案。

             打个比方,现今的华文测试题一般喜欢出一些所谓高层次思维(KBAT)题以考
核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题型,我认为答案应该是比较广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而
且能够从文章引证剖析他的答案,就可以被接受。然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若学生
辩驳得有理,老师也似乎赞成了,但是却又拘于评阅标准里头没有这样的答案,而拒
绝接受答案!老师还会说:虽然你说得有理,但是出题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不接受这样
的解释。一次如此说,第二次也如此回应,试问,如果你是学生,你会服气吗?学生
一再遭到不合理否定后,还会有敢于思考的胆识吗?我个人认为是不会的。最终,造
成学生因为一直无法获得掌握技能的成就感,而渐渐对中文生厌,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家里那个因为喜欢中文而选择到独中的孩子,就常遇到如此情况而心生不平,还常
常因此而发出“不喜欢中文”或“讨厌华语”的呐喊。我听了,总是很感叹:一个喜欢中文
的孩子,在制度下变得只会跟着标准写答案的机器!这是我们乐见的吗?

          个人认为,遇上高层次思维题,老师若不能接受学生的答案,也要想办法引导
,让学生明白解读文章的方法。如果老师自己赞成了孩子的论据,就千万不要事事以
评阅标准来敷衍学生;或者用评阅标准的权威,来让学生闭嘴,更不可用自己身位老
师的身份而自诩“高人一等”,不允许学生辩驳。如果老师无法做到这一点,课堂就会
流于“了无创意”,也让学生无法获得掌握一门技能后的成就感。长此下去,学生对中
文的热忱,还会剩下多少?

         语文的教学,应该以动人心,教人文为主;学语法,解答题目为辅。所谓评阅
标准的答案,一般都存在太多主观意识。老师教导时,千万不能以偏概全。若老师一
味以评阅的答案为准,拒绝与学生讨论,不止显得不讲理,长远下去,还会导致学生
对语文的学习兴味索然,加剧了华教师资不足的危机。


————————————
此文刊于南洋言论 29/9/19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