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22

《一月不开学衍生问题》

            明年的学校假期列表于日前终于公布了,新学年的开学日期挪后一个星期,然后又拖到20243月才开学。这让许多家长教师很失望,因为教育部似乎也没有问过教师,三月开学是否妥当。

              我必须承认,新冠疫情的停课,让许多学生跟不上进度,所以2021年推迟SPM考试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到了2024 年,如果还是一样的话,我不认为那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新的假期列表,可见学校假期大多是一个星期的。这种假期,对老师而言一般上就是美其名放假,其实有一大堆工作要做,线上线下,根本不能让老师好好休息或充电。官方对新学年不能在一月开始的解释是上课天数不足,所以必须在一月继续旧学年。这样的解释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大部分学生一月回来就是期末考试,过后是让路给中五生进行一连串的国语和英语的口语及听力测试,基本上没有多少天是上课天。我还有一些应届毕业生告诉我说:明年一月不会回来,因为接近农历新年,会忙帮父母做糕点或做生意,甚至是去做临工。对他们而言,反正不是新学年,没有去上课也无所谓。

故此,可见延迟开学非但没有什么好处,还会制造一些问题。有个朋友的孩子今年六年级,明年开学时,还是6年级,但是算年龄,就已经13岁了。因为这个原因,这喜欢打球的孩子不被允许参加12岁以下的学联球赛,原因是他已经13岁,应该参加中学组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真的也不好受。

再说,我们一直都在灌输后辈“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开学日不在一月,恐怕学生也不会养成提早规划新一年的习惯。长此下去,孩子的斗志就会被消耗殆尽了。总之,只要把一月改成新学年,以上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衡量得失后,其实我们又何必在意上课天是否足够呢?

————————————————

此文刊于 20/12/2022 南洋言论 版

《小数额的募款》

             拜读了10/12章君的《被扭曲的正义》一文,深觉认同,也有感于现代的人的情感太容易被绑架了,尤其是对这种小款额的捐款。以前,我们就曾听人开玩笑说:只要中国人民每一个捐一元给一个人,那个人就会是亿万富翁了。我们姑且不说这样叫人捐款是否合乎逻辑,单看捐款一元这事来看,我想许多人是不会太在意的,丢了就丢了呗,故只要“出师有名”,反应一般是不会太差的。如果这样的筹款又加上一些“崇高的道德价值”,号召力就会更大了。

              很久以前,向公众筹款这回事只有在当事人无力偿还债务才会出现。更早一些还有类似“卖身葬父”的情节出现在戏剧中。近几年来,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一种“奇怪”的筹款活动,一般上都是从政者因惹上官司,必须还若干罚款之际。当事者也并不是付不起罚款或堂费,但却会有第三方向公众筹款来对当事者表示支持。通常,这种筹款的款额都不多,就是10令吉左右。对一般民众来说,10令吉不多,若举手之劳可以”帮”到人,也并无不可,从不会去思考这么做是不是应该或值得的。就算被骗,他们也不会很介意。这就好像每一年独中学生向公众兜售对联或一些商品时一般都会报捷一样。因为一个1020令吉可以帮助华教发展,公众一般都是乐意的。

              然而,话说回来,从政者这类具道德绑架的募款活动确实是不宜鼓励的,因为它让人学不会负责任!一旦事情发生变故,他们就只会向外寻求协助,美其名是要伸张或维护正义,实则不想让自己接受惩罚。这种做法对年青一代就是一种不良示范,让他们“学”到做错事不必负责任!若此行为蔚为风气,对未来的社会安宁肯定会造成威胁。试想:做错事,不必自己承担后果,反用民众的善心来逃过法律的制裁,这样的人我们怎么期待他在日后造福人群呢?

  

————————————

此文刊于 16/12/2022 南洋言论 版

11.12.22

《从厕所与素养谈开去》

             新的内阁在千呼万唤中出炉了,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女教育部长!大家对她似乎很有期待,希望她可以为日益混浊的教育界带来清流,希望她可以体恤在教育界占大多数比例的女教师,并撤除许多对学生毫无助益的“纸上”工作。

              当老师之所以累,因为当官在办公室,不知人间疾苦,又要公告天下他们有在做事,于是就会想出许多活动来折腾老师!然后美其名会说那是为了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行,实在让人无语。

              打个比方,前阵子,教育部一封指令书下来,要求所有学校进行一项名为“我的厕所、我的素养”(Tandasku, Identitiku)的活动,(后来译为《塑造人格素养,从厕所整洁开始》)据说目的说是为了塑造学生的素养。然而,这样的活动,除了让老师为张罗推介礼及完成后续的报告而忙得焦头烂额、打击教师士气外,我不认为学生会因为这样的活动而在素养上有所长进。毕竟,教养这回事,是长期的建设工作,如果一次的推介就会让学生“顿悟”“长进”,那么老师就不会教到心力交瘁,有者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而萌退意了。说实在的,进行这些“官方”活动,除了会剥夺学生的上课时间,又让老师处在“必须准时完成课纲”的压力下,于是课堂就充斥着“读书考试”的模式,哪里还会有机会在课堂之余进行塑造学生素养的活动?

              从这提升厕所文化的活动谈开,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塑造学生素养方面插手太多了。我们过于担心学生的品行,于是不断进行“为了做而做”的活动,所以,学生的素养是不进反退。道家说:“无为而治”,人天生就有向上向善的本能,不喜欢被干预。一旦过于被干预,一般都会起反效果的。这就是时下教育方向的误区。可是,现今高官似乎见不得老师太轻松,于是整了许多“有的没的”工作给老师,企图填满他们的时间,让老师们活在极度焦虑中。这个短短的三个星期假期,不也创建了许多程序(APP)的登记及输入工作给老师吗?虽说老师必须有奉献精神,但如果老师连自己的健康都顾不好了,还怎么奉献呢?

              笔者到台湾学习时,有位老师曾与我们分享过一句话:“当你轻松自如时,才能安抚学生在学习上的焦虑”,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之大。然而,看看现在放在老师身上的压力,老师既连笑都笑不出来之际,又怎么轻松自如呢?


——————————————

此文刊于 11.12.2022 南洋言论版

1.12.22

《但愿雨过天青》

            我国第十任首相宣誓就职后,我看着食指上还没脱色,像极了经历了痛苦而淤青的指甲,心中很有感触。学校许多老师更想知道的是谁会担任教育部长。毕竟,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是教育。然而,这新届内阁,应该要花一段时间才会出炉的。

回顾这次大选,我家有两个首投族,对于大选,是充满期待的。其中一个因为身在中国读书,没有办法回国,选择当邮寄选民。申请通过后,她却迟迟没有收到选票,到了大选日,她很失望的发了一张手持“国王的新衣”选票,发了给我。我深深感受到孩子的失落。另一个孩子,则很努力去看各政党的竞选宣言,看他们一直以来的事迹,企图找出一些候选的本性,在考虑要不要把票投出去。看到年轻一代如此认真,我突然觉得国家会有希望了。孩子身在国外,也心系祖国,希望国家会更好的心志明显。这让我有点惊讶。想想自己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也没有特别灌输他们爱国意识。他们会有如此表现,应该是在学校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若都不是,那么孩子的爱国的心就是与生俱来的了,就如孩子出生后自然会爱他的母亲一样!(谁说我们的教育比不上别人)

大选成绩出炉后,希盟虽然赢了大多数议席,却仍不足于组成政府,必须和其他成员党合拼的前所未有的情况。这意味着,新届的政府,就不再是一党独大,而是必须和其他成员党合作。这样一来,不只在野党,在朝的议员也能起监督的作用,对国家的未来是好的。国家会越来越好,不是一直洗牌重来,而是不断在现有机制上改进。

              同样的,在教育这块也是,我们得在现有机制上改善,而不是高估学生的能力,认为他们可以自己掌控整个课堂学习,老师只在旁指点;或低估学生的能力,要他们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不用嘴说,用举牌方式表示自己有没有学会!课堂内学生还没有做好心里建设,无心向学,用再多的理论和教具都是没有用的。但愿,新一届的政府,能还国家及教育一片碧海蓝天;但愿一切乱象都会匡正,雨过天青!

——————————————

此文刊于 27.11.2022

《担忧与受骗》

            坊间不时会听见诈骗事件,这种诈骗一般上都是利用事主贪小便宜或想快速致富的心理而得逞的。然而,还有一种更要不得的敛财方式就是利用人们害怕或担忧的心理而掉入陷阱的。

              这种诈骗方式追溯到70年代,就是那种你收到一封信函,内容会要求你复制若干份,寄给50-100人,否则将会大祸临头的连锁信。后来演变为用科技转发信息,再后来这种用“恐吓而生害怕”的方式就改用在服务或卖商品上了。

              刚刚我接获一个电话,说我的身份证被用以购买了一个手机号,该手机号被发出了许多有关新冠病毒的信息,认为我企图妖言惑众云云。我错愕了一下,随即封锁了该号码。如果是那个手机号犯了错,不是应该打电话给那个号码?打给我干嘛?

              近日,有个朋友面对一些感情的困扰,在社媒上宣泄了自己的一些心情。不久就有一个朋友介绍她去看命摆阵佩戴转运物以改运。都说人在走投无路之际,就会问神,像远古时代人们遇事则占卜画卦辟邪的方式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现在是“样样都讲钱”!朋友面对的问题在与占卜老师见面就句句“中的”了(不排除是朋友的面书心情故事给了占卜师资讯),朋友马上就觉得灵,接着就被要求付费,说是让高级师父调整命数以彻底化解厄运。问效果如何,该师父的答案又是几乎所有做营销的人都会用的金句——“因人而异”。就是说:不管是吃的用的、擦的摆的戴的,看到效果的时间都不同。这句最好使,因为几乎所有深信不疑的人会耐心等待,再不时根据需要添加“其他道具”,以致无法自发,甚至倾家荡产。朋友因一时拿不出那笔钱,便把事情说了出来。冷静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人们会冲动付费解厄,就彰显了人类害怕或担忧大祸临头的情绪作祟。

              你若观察那些在商场卖保健品、矫正鞋及按摩椅的,他们哪一个不是一开始就说要帮助你了解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然后再一步步的引君入瓮的?一般上,只要自己经济能力允许,大部分的人都会舍得消费,给自己买一个安心。最近某福利团体到政府各部门办防范火灾醒觉运动,也是用人们这种担心灾祸临头的害怕心理,卖出了无数套防火配备。

换言之,诈骗手法虽层出不穷,但不外利用人们担心害怕的心理而慢慢掉入陷阱,骗子表面上还会如转世菩萨般安抚受骗者,强调他是在帮你,让你就算给钱也给得“心甘情愿”,就算明知被骗了还会感激骗子心地善良!诚然,不可预期的未来的确很容易让人掉入圈套,但是我总认为:“达者兼善天下”,帮助别人不应为了骗财的,不然逆天而行,总会有报应的。

此文刊于南洋言论15.11.2022 

 

5.11.22

《优惠最后一天的联想》

              上个星期,到银行去提款,银行服务柜台的小姐姐马上问:要拿去哪里啊?要转去定存。她马上叫另一个在银行柜台外的客服过来,说要推荐我一款比定存更高回酬的储蓄计划。我说没有兴趣,他就一直说今天是优惠最后一天了,要把握机会云云,说了一大串让人心动的话。她说了2分钟后,我告诉她要把资金绑着超过5年的,我没有兴趣。他脸色一变,立马闭嘴,叫我去柜台好了。这,是预料中事。

一直以来,商家最喜欢用的促销方式就是“优惠最后一天,错过等一年!”的广告文案,企图让消费者有“不买就亏了”的心态,进而下单。这其实是行销策略中的“稀缺原则”及“损失规避“的”心理。这个方式可说是屡试不爽,绝对有效!

打个比方:消费者A花了800元和消费者B花了1000,但是拿到回扣200。根据消费者心理账户理论,AB同样是花了800,但是消费者B的心情会比A好。这也是许多服务业,如理发、美容业者常会要求客户签下配套的做法,让人觉得自己没有亏很多,反而有“赚到”的心理。

最近,我国金融业受美国不断升息的举措影响,造成许多银行业者想法设法想锁住存户的钱,推出各种储蓄+保障的优惠,不断游说想放定存的客户上钓,间中也不断用“优惠最后一天”或“最后一次优惠”等句子来吸引顾客“投资”,一般上效果都还是不错的。就算是卖“死后规划”的集团也用这种优惠方式来吸引顾客投资。

这就说到了人们“怕输”“人有我有”的心理。处在现今社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会和其他小孩比较成绩,大了比工作和薪金,在嘴巴吃的、身上穿的各方面都与人比较。在这样的大环境成长的我们,无法避免的大多数都会与人比较,于是形成了怕输的心理。除了少部分学校,大部分学校、甚至是家长至今都还是怕输,担心学生孩子没考好,以致让学校或父母蒙羞。因此,各种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或提高挤入名牌大学的配套就出现了。许多学校家长也不管需要不需要,就抱着“一试也无妨”、“多学也没有坏”等心态,给孩子报名或安排了一堆额外活动,尤其是那种签购一年送几个月的促销。殊不知,这样已经给孩子种下了“焦虑”及“怕输”的心态!然后,再恶性循环,延伸到下一代。

话说回头,我想要表达就是:优惠常常有,自己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最重要!这也是我们必须教会孩子、让孩子终身受用的事!

————————————

此文刊于 31.10.2022 南洋言论版

26.10.22

《把时间还给老师》

              今年,过了四分之三,除了感叹时光飞逝以外,期间还不断听闻有多位老师因病提早退休,或因为害怕自己也步上“退休养病”这条路而选择申请提早退休的消息。这确实加剧了教育界,尤其是华文老师的师资荒。大家除了感叹现在的教师不易为外,还有部分外界不知道让老师放弃自己当年的选择的真正原因何在。

              其实,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压力肯定有的,关键在于一个人能不能放下、能不能暂时不理。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学会放松时放松。这样的话,用在一般上班族或蓝领一族,是绝对没问题的。然而,在教育界,情况却不是如此简单。

              笔者沉浸在这一行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虽然自认还是喜欢教书育人,但是这两年的确常萌生退隐的念头。一来年事渐高,二来深感能量耗损太快,让人常处于万般无奈的状况。撇开第一个原因,笔者发现年资在十年以下的新晋老师,普遍都有“早退”的想法!这是教育界的危机,如果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短缺,那新生代该怎么接受学校教育呢?

              让教师心生厌倦的原因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各种文书报告外,还有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教师做文书报告,和私人界的文书报告怎么说都有点不一样。首先,私人界的报表当天不能完成,完全可以在第二天上班时继续做;但老师的报告不能,老师日常工作是进班上课、批改功课,报表就只有在课后批完簿子后再做。这样无形中就占用了本来老师可以用来休息或备课的时间。第二,私人界的报告一般上是与公司或客户有直接关系的;但是老师做的报表则不然,他们大多是有关方面对教师不信任或为了证明自己有执行任务的报告。有些人为了完成这样的报告,会造假,以求获得嘉赏或避免报告被退回重做,二度消耗老师的能量。第三:废除公共考试后,普罗大众还是不能接受孩子没有成绩册这回事,所以有关部门又逼迫老师给每一位学生做一份课堂的评估报告。这本来也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必须用统一的表格、必须给不达标的学生做另一份报告!甚至还有些学校指令老师不可以给学生不及格!大型的学校,一班接近40人,教5-6班就有200多份报告了。这与国际学校或国外一班只有15-20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也都明白现在的孩子不容易教,他们在网络世界遨游的时间长,懂的事物比老师还多。老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一般得花时间与他们在一起、走进他们心中。这样一来,就没有时间作报告了。此外老师的桌面也不是一人一台电脑,随时可做报告的。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报告做得再美,学生能受惠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能让学生得益,为何要消耗老师的能量?

              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它不能有太多干扰。如果高层为了要达到自己的年度指标(KPI),也请别再要求老师做一堆报告,消耗老师的元气。把时间还给老师,让他们可以专注于教导新生代。这群新生代中也许就有你们的子女或至亲。曾经有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说过:只有老师轻松自如时,才能让孩子们学会从容不迫。不然焦燥、忧郁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可不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9.10.2022 南洋言论版

10.10.22

《患“空心病”者何其多?》

            最近,报章频频传来年轻人自杀的新闻。很多人都会在评论区写“为何那么傻?”“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等造成二度伤害的话语。一个人的学历和思维并没有直接关系啊!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授徐凯文曾于2019年提出有许多学生,尤其是资优生,患上了“空心病”。他们这群人,不懂得自己的人生要做什么,能做些什么。他们读书学习也只是完成父母的要求。他们自小依据父母的要求,读好书、考好成绩、进好学校、考上名牌大学、找份好工作,赚多多钱,以光宗耀祖。问题是:过后呢?当钱已没有办法让他们快乐之际,他们该如何?没有人告诉他们,也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机构告诉他们。这种空心病患者,在经历两年的疫情折腾后,更是有显著的增加。

              患上“空心病”的人会如何?他们活得没有目标,觉得生存没有意义,学习也是没有意思的。在求学时期,他们已是如此,时刻会有自杀的倾向。据该大学教授:这些“空心病”患者想死,但却不一定会去死,除非出现其他刺激他们的因素。我有个当师范讲师的友人告知:几乎80%的新进师范学员,都是在父母的安排或建议下,无路可走才进入师范的。真正想献身教育者寥寥无几。我听了,深觉可悲,如果这些无奈进入者可以在受训时,找到目标,视教育为不可小觑的事业,那尚好;若始终无发激发对教育的热忱,那么正式为师时,恐怕会“贻害人间”了。如果这些教育工作者,也患“空心病”,他们在育人时,也继续强调“读好书、考好成绩……云云”的“恶性循环”,制造更多“空心病”患者。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其实,我们不妨想想,现代的家长教师,是不是有很多也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工作也是一种负担的?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岂能不患上“空心病”呢?几代下来,我们的生活,充斥许多诱惑,我们很多时候也会迷失了自己。若这是有没有任何人或事的激励鼓舞,也许就会酿成大祸了。在此,我不得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有话说:“阅读,决定了你的人生”,这话错不了。在迷茫失落时,从书本中汲取养分,让自己找到力量,重新振作。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告诉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瓶颈时,不要自暴自弃,努力提升个人的修养;有能力时一定要惠泽天下。只有这样,人才会感觉活得有意义,这种意义也绝不是金钱地位可以替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6.10.22 南洋言论版

《默认“文化”的可怕》

              前几个月,为新居申请安装U 网络设备,过程还算是挺快的,以为这半国营的机构已经进步了,心底挺高兴的。然而,安装过程中,这年轻的工作人员却要求另收一个150的费用。我虽不明所以,但为了完成安装,也乖乖照给。然后我和他要收据时,他却告知这收费是没有收据的,这一区的无线网络也是他负责的,有什么问题直接找他即可。我一时愣了,这样收钱不发收据,不就好像是在收保护费了吗?

              过后,我问了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他直接告诉我说:给150算好了,在有些高级住宅区,他们会和屋主收取200-500令吉的“费用”。我说这是传说中说的“隐藏费用”吗?他笑着说:没办法,你不给,他就不帮你做好,就算做好了,问题也多多!就有试过因为屋主拒绝付费,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恼羞成怒打而电话回电讯公司说:顾客取消了申请!最后,据说这顾客再怎么申请,都申请不到了。最后,朋友还总结说:这是安装工作人员的特权或文化,不得告状,否则最后是自己吃亏而已!这是叫“破财挡灾”?

              钱给了,但至今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算是包庇贪污的腐败行为吗?我明知道不对,还是得乖乖跟着所谓“文化”,掏钱好办事?朋友还告诉我说:据悉电讯局是知道他们在拿到承包订单后会如此收费,且不发收据,但也不会干预。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文化”。比如:小时候我就听我妈说过:要申请什么廉价屋,一定要给负责人一些好处;要进好的学校,也必须给负责分派学校的高层一些甜头,否则就会“诸事不顺”。所以,我成家之前都在租房子、学校也是官方随机派的。就算现今,要事情圆满顺利,就必须学会“给好处”,否则一切努力都枉然!

              这样的社会“文化”,不但与学校教育年轻一代:爱财,也必须“取之有道”的教条大相径庭,也会让年轻一代无所适从。坚持真理的学生,会对社会失望,变得愤世嫉俗,抱怨为何人心如此险恶;不坚持的学生,随波逐流,对学校教育嗤之以鼻,进而导致不遵守纪律不尊重老师的事件不间断发生!这现象同时也印证了其实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没有把这一块纠正过来!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分辨“给人好处”和“给人方便“的差异。给人方便,是让双方更快完成工作;给人好处,则是在鼓励别人在完成分内工作时收取不该得的好处。这种“文化”若在不纠正,其可怕的祸害将腐蚀全人类的心灵,颠倒是非、本末倒置的事将会越来越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30.9.22 南洋言论版

 

25.9.22

《新区装修应设限》

              最近,拿了新居钥匙后,简单做些间隔,就搬进了新屋子。买屋子前,看屋子规划图,满意它的设计,才决定购买的。这里环境优美,绿荫碧绿,以为入住后可以远离喧嚣,让身心可以得到歇息,尤其是假期时。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住进来以后,前后左右邻居就开始大肆装修。天天敲打钻墙、噪音不绝;那个灰尘多得可说是无孔不入,就算紧闭门户,还是满屋尘埃。院子停放的车子就更不必说了,“蒙灰”只是片刻的事。为此,我十分懊恼。

在这之前,住在二手屋,遇上邻居装修乃无可避免,毕竟屋龄已超过20年,屋子被腐蚀,要敲墙重修是无可避免的事。但是,这里是新的住宅区,屋子都很新,构图都如自己决定购买时的构图一般建造,就算有瑕疵,也只是作投诉,让发展商来修补一下即可,绝对不会有倒墙掀瓦的噪音!现在,我入住这一年间,几乎每一个即将搬进来的屋主,都会大肆装修,在我眼中,那简直就是奢侈、浪费资源的举动!因为屋子是新的,墙砖都完好无缺,为了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屋子推倒,重新设计,甚至还有打桩扩建的情况,其噪音可想而知!

当然,如果这是超过20年的旧区,屋主绝对有权利这样做。可是,这新区,屋子不就刚建好,如果自己不满意它的设计,当初就别买;不然他们可考虑买一块空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建就好!像这样推翻整间屋子大肆装修的举动,实在有必有立法阻止,至少让那些好不容易买了一间价格6070万屋子的人入住后可以好好休息。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是绝对没有本事再花一个一百万去做装修了啊!(笔者现在就是在巨大的钻墙打壁声中在家工作的)

其次,这样的装修法,除了可以凸显屋主有钱以外,实在是不环保、及浪费的举动啊!好好的门墙窗户,推翻打坏,制造噪音不说,那些推倒的物资也许还可以用来救济许多“头上无瓦”的弱势群体呢!如今把它们打成废墟丢掉,还真的是为环境增加负担呢!有时,我还会如此设想:难怪许多发展商都会偷工减料,减低成本,毕竟大多数人都会“推墙重修”!建得如此牢固,推墙还挺费劲,那个钻墙声真的让人无法忍受!

故此,我认为:在世界资源越来越少、人口又暴涨之际,环保是我们唯一可行的努力方向。有关方面必须立法,限制新住宅区在首1520年内不可以大肆装修,只可以在内部做间隔,以免扰民安。这样既减少浪费物资,也为环保尽一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24/9/2022 南洋言论版

报章链接:https://www.enanyang.my/node/500718

《 确诊数据的免疫》

             新冠疫情肆虐两年多后,日前卫生部长宣布不管室内室外都不再强制戴口罩了。此消息一出,我刚好在商场,走着走着,就看见迎面而来的人有点不对劲。哪里不对劲?一时也说不上来。走过人群后,想想:原来是他们把口罩脱下,看见了全脸。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习惯了大家走在路上“半遮面”的样子。现在真的要打开口罩,恐怕一时半下,我应该还是不能适应的。

今年,国门开放后,对于每日发布的确诊数字,大部分国人也不再如20203月般恐慌,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像封城之前。再加上如今确诊的人,大部分都是轻症或是无症状感染,复原率也高,还有很多甚至选择不呈报!确诊,似乎成了大家生活的常态,数据也只不过是一个“交代”而已,没有人在意它是否准确了。

              说实在的,今年四月,在新冠病毒进入地方性传染病阶段的过渡期,大家对当时每天上万的确诊数据已不再有太大的恐慌。就如其他流感病毒一样。倘若我们去计算全国一天内感冒咳嗽的病患人数,那个数字也会是十分惊人的。难道那些病毒不传人,不导致死亡吗?那也未必,对一些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来说,一般流感也会导致病患感染急性肺炎,进入急症室,甚至丧失生命的。故此,为了让生活早日恢复正常,大家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不可掉以轻心,但也不必过于恐慌,以致无法正常作息。然而,戴口罩这些日子以来,我发现它不只阻挡新冠病毒的侵袭,也是一种与人沟通时挺卫生的方式,至少口沫不会横飞!所以,我觉得戴口罩如今可谓是一个好习惯了。

              抗疫两年,人类付出的代价太大,不止国家经济受挫,教育的缺失更大。一些因故无法上网课的学生,在今年4月全面恢复实体课后,更彰显与同侪间的差异。这群整整两年没有上课的学生真的是懵懵懂懂,不只不懂规矩,学习态度也散漫,情况真的如许多老师所言:“抗疫两年他们彷如在沉睡,睡醒就长大了”,对于外界的变迁,懵然不知,学习心态停留在初一,眨眼间就已经是高中生了!故此,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理会数据的多寡,因为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对于每天在社媒及荧幕上看见的数据,说真的,也没有多少人关注了。我一直觉得,对确诊数据的免疫,就是让生活恢复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

此文刊于 21/9/2022 南洋言论版



17.9.22

《网购诈骗何以不会消失?》

             诈骗这回事,不管传媒如何大肆提醒,为何还是有人受骗,诈骗集团还是如雨后春笋,抓之不尽?这两年多期间,诈骗案子更是猖獗,让人防不胜防。

众所周知,疫情下,我们被迫转向在线购买许多日用品。习惯了网购以后,一般民众在浏览网页时,常会被一些置入的广告促销吸引,进而点进去看,再看看其他买家的评论,如果好评连连,也许就会下单了。在此,消费者的评论似乎就成了一种产品的信誉保证。

在这看似安全的网购方式下,诈骗事件却屡见不鲜,原因何在?原来网购平台的买家的评语可以是假的,平台的销售量也可以是造假的。一些善用商机者,会以雇用一些家庭主妇或者年轻人,让他们用手机在网购平台点赞或写评语,轻松赚取一些零用之余,同时提高商品在平台知名度。于是,消费者在看了顾客众多好评后,就会汇款购买。倘若他们汇款后又迟迟没有收到货,惊觉受骗,也只是自叹倒霉,一般上也不会采取什么后续举动。也许涉及的款额不多,可能就是几十令吉到一两百令吉,所以很多人知悉自己受骗后,都不去投报,那么查询诈骗户头网站资料就不会更新。这就让后来的消费者在看了及顾客好评,又上网查询户头没问题后,成为另一个被骗的消费者。以此类推,恶性循环,未来就会有更多人上钓而受骗。

当然,这些帮忙写评价的“黑手”因为入世未深,他们分分钟也会掉入另一个圈套,被诈骗钱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你一开始完成一些购买或写评价任务,他们就会立刻付费用给你,以取得你的信任,然后还会要求你进群转告其他“黑手”你攒的钱,以取得他人对平台的信任。于是,你为了攒更多钱,就会越多越多任务。这时,为了要汇款给你,他们就会告诉这些年轻人或家庭主妇,必须付一笔“手续费”才可以过账。然后告知这手续费是会和工资一起还给你的。你一旦信了,就掉入了陷阱,骗子会不断以最后一次汇款,来要求你汇款入不同的户头,然后你也因为要拿回之前的损失而不断汇款,一直到自己户头没有钱可汇时,才会醒悟:原来自己受骗了!其实,一切皆有迹可循,只是当局者财迷心窍而已。

俗话说:“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这件事情上,不管是善用商机者,不诚实的卖家或为了攒钱而甘心做黑手的假买家,都犯下了贪婪的大错,结果当然就是贻害人间了。如果自己在做任何事时,都用三秒想一想:这样做应该吗?那么就不会去骗人或被骗了。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培养出一批即使不能造福人间,至少别成为社会渣滓的新生代。这是一个社群,乃至国家不断进步的方程式。如果我们还是无法醒悟,凡事还是灌输孩子有钱至上,我想:诈骗的伎俩只会“更上一层楼”,永远不会消失!

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 14.9.2022 南洋言论版



8.9.22

《钱、学历与文化》

              某日开车时,跟着一辆新款车的后头。车身很美很大气,心中暗忖:里头的车主应该非富则贵吧?这时,一张用过的黑色口罩被丢了出来,在空中飘了一阵,掉在地上。车已经不见踪影了。这让我大跌眼镜之余,感慨一个有钱开大车的人,却不一定有素养!文化素养这一块,一直是现今教育的缺失。

              以前,我总认为:有钱的人有书读,有读书的人有学问,有学问就会有文化有素养!然而,时代变迁,现在的年青一代似乎已经不注重这一块了。更确切的说是现在的家长也不太注重这一块了。就有学生告诉我:他们的父母只要他们考好成绩,生活就不会太苦!他们大多只在乎钱,根本不理会所谓涵养。他们之中有很多人还认为涵养根本无用,只要有钱,别人就会把他所做的一切当成是典范!我觉得这是不可理喻的想法,偏偏这种想法在年轻人之中又极普遍。因为这样 ,倘若老师和学生谈文化素养,就似乎成了大错,成了一件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事!

              以前,我们常听人说: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现在的学生,读书为考试,考试为赚钱!故此,一个学历高的人,既未必会有钱,也未必会有文化有素养!倘若你去问学生:一个人有了很多钱就算“成功”吗?他们都会点头称是。再问:那有钱了一定会快乐吗?他们立马回复:是。还有人加一句:有钱也许不一定快乐,但是没有钱就肯定不会快乐!由此可见,新生代的思维方式是何等让人担忧?究其根底,还是脱离不了父母老师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若父母常说粗口,孩子能学不会吗?若老师情绪不稳,以己为师,任意责罚学生,学生情绪会稳定吗?凡是有因果,绝对不会是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失误。

日前看见某个大专生爆粗也荣获最佳辩手就证明了:有钱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读书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也不一定有钱或有高学历。它们之间看似无关、却又息息相关!若我们能积极看重个人涵养这一块,积极调教出有钱有学识有文化的新生代,那则是未来社会的福祉了!

————————————————————

此文刊于8.9.2022 南洋言论版




《谁知师者心?》

               恢复实体课后,学生上课状况连连,举凡学生无法跟上进度,感染新冠者更是时而有之,教与学的进度都受影响。基本来说,这8个月来,几乎每一班每一天都会有人缺席。学生上课断断续续,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他们缺席,都是学生成绩下滑的主因;网课太久,也是让学生不想在相对而言比较多约束的校园上课的原因。然而,我们的教长却不以为然,觉得罪魁祸首是老师上课太沉闷,导致学生不想去学校!

              在教育界的老师都知道一个事实,哪怕学生再怎么喜欢某个老师、某个科目,他们也不会一定到校,现在老师的影响力不大,举凡可以做到让学生在上课时“学有所得”就已经是万幸了。现代的孩子基本上很难有“感同身受”,同理老师的不易的情感。故此,教长这言论一出,就引起了教师群议论纷纷,深有自己的努力被忽视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每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总是多方面的,老师上课的方式固然是其一,但学生对于学习兴致缺缺却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意愿,就算老师出尽法宝,也无补于事。虽说教纲一直强调学生的人文培养,但是还是免不了用成绩来分优劣。学生是如此评估,老师也是以所教学生的成绩来定位。如果教学万变,还是离不开成绩,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是可以预见的。

另一边厢,老师文书工作有增无减(新晋老师做更多),若又碰上哪个两个口的“官”要来视察,学校定不会愿意以“素颜”相见,绝对会在里里外外,外观报告上用尽心思,以粉饰太平天下,让官员回去好交差,学校也“脸上有光”!这样的举动,会耗掉老师多少精力啊?如果老师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又小的话,那么就算老师再有心,也难有力气去设计课堂。

近日,获悉有位热忱帮助学生的老师裸辞,情愿牺牲自己的恩俸金、退休金,也不愿意再承受日夜作报告的苦。多少好老师都因为这个原因呈辞,以免自己躺在病榻上拿退休金啊!这样的趋势,就造成了年青一代学会“演”,认为“会演”才是英雄!试问:到底是谁让老师少了育人的初心?谁说教师教书半天很轻松的?自己认真去教3个月,就会明白了。世上只有老师的日子是过成“假期不是假期、周末不是周末”的,因为总会有工作不断下达,要求在假期完成。

道家说“无为而治”。要教学渐入佳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时间还给老师,让他们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为栽培新生代尽力!用越来越多的报告(“为”)来证明一个老师有在工作,其实就是在干扰老师的心,以致学校难会有成长。

              如果教育部官员(他们都曾当过老师,何以不能将心比心?)不认真看待这个问题,估计未来3年,会有更多老师呈辞或提早退休,师资荒会变得更加严重。


————————————————————

此文刊于3.9.2022 南洋言论版

https://www.enanyang.my/node/496841

《承认错误很难吗?》

              近年来,每当我国人民在国外有所成就时,他们曾经就读的中小学就会成为媒体的焦点,大有“居功”之嫌。毕竟,一个学生的成就,虽然前期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但更多的是看那个学生后期的努力和际遇。反之,倘若我国子民在国外干了坏事,大概就没有任何他当年就读的学校会“自取其辱”,认为是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误。

              再来,一个大专辩手在赛会上爆粗口,却被某校的观众投选为最佳辩手一事,引起大家的议论,许多年轻一代认为那些粗口无伤大雅,是“与时并进”的象征。我在不敢苟同及感叹“世风日下”之余,该校校长却勇敢站出来,为自己的学生价值观模糊不清而公开道歉。为此,我不想议论该名学生说粗口的对错轻重,只是想谈谈事件发生后,领导愿意站出来承担错误的那股勇气!

该名校长认为:教育者应该说出激励人心的话,辩论者也是;辩论场的神圣类如庄严的国会和法庭,是尊敬他人、考虑他人,保障正义和善良。人们也常说:学校是未来社会领袖的摇篮。学校领导若无法做到承担责任,出了状况就逃之夭夭,那么学生肯定会有样学样,逃避承担责任,以致现今社会普遍上也很难找到“可以担当”的人了。

承认自己不对是需要勇气的,这对那些位高权重者更不是易事。属下犯错,领导可以做到承担错误,在职场上就会得人心,在教育上才能教出肯担当的新生代。可惜的是,现实却不是如此。一个机构部门、甚至是学校发生事情时,太多领导都惟恐“事有关己”,常常会在第一时间撇清关系,企图“洗去嫌疑”。有这样的领导,团队组织一般上缺乏士气,人心散涣,很难会看见进步!

故此,倘若我们还一直把不对的事当成是“大势所趋”,那么,未来的社会领导恐怕更无法期许。大家若去看我们近年来的国会实况报道,就会发现议员口出狂言、语无伦次者时而有之,追溯源头,承认错误真有那么难吗?

——————————————————

此文刊于 18.8.22 南洋言论版

  https://www.enanyang.my/node/493915

31.7.22

《静待花开》

             最近,刷社交媒体时,看见一名妇女用肉身霸停车位的视频。视频里双方一言不合,互相叫嚣,引发了一场骂战。双方各执一词,不管谁对谁错,这段视频 都彰显了人们焦躁、不能等的个性。

现今社会急速发展,不管做什么事,大家都急于看见成效。就算在教育这一环,也是如此。今日,校方一般在评估某老师的成败优劣,就是看学生在校的表现。这意即如果老师教数学,学生在数学科的表现优异,那就是该老师的成就!对数理科来说,这也许是一个衡量标准,但是,对于语文科则不然。学生学语文,绝不是在一两年内就看见成果的。就算学生在考试中有所表现,也不全是刚好在教他的那个老师的功劳。换言之,学生在受教育熏陶后,不一定马上看见改变,有一些转变是必须经过时间的酝酿,才会看见效果的。

这样的评估方式,会让老师急于看见成就,也就会以成绩为教学指标,罔顾一切人文道德的置入。同样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为了获得“成绩优异”的光环,也会在无形中被灌输“急”的观念,进而掉入以考试成绩为先的框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努力了一段日子,若没看见成效,就会急躁难过,甚至变得自卑或放弃努力!这些都是“不能等”的表现,也与我们一直强调的教育改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啊!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教师在育人的路上,努力灌溉幼苗,给予学术养料,加上良言激励及鼓励,让他们走在“对”的路上,让后就是无尽的等待。一颗种子能够开花结果,当然最好;就算没有,它也许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改变,需要时间。学生如是,任何教育改革也是,不要轻易的以“完善”为名,肆意推出新的评估老师及学生的方法,把老师与学生都弄得精疲力尽之余,忘了教育的初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27/7/2022 南洋言论版

 

《21世纪不易》

           21世纪,刚过了五分之一,世界就开始经历许多灾难,以前听说的世界末日仿佛就慢慢浮现了。世界要灭绝,就得让其中人鸟兽俱绝。让生物消失最快的方法就是让瘟疫爆发、让生物互相杀戮,再腐蚀人类心灵,走向灭亡。于是我们看见新冠病毒肆虐,稍受控制后又出现其他猴痘、流感等的;俄乌战争爆发,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经历或目睹这些悲剧后,许多人心灵严重受创,悲观消极、放弃生命者更是直线上升!这可谓是21世纪的严苛挑战,一点也不易!

我国经历两年多的疫情肆虐后,造成百业萧条。今年4月经逐渐开放,然,刚要看到一线曙光之际,又遇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可谓苦不堪言。虽说我国最低薪金已调涨至1500令吉,可是面对物价高涨的压力,这“微涨”根本就于事无补。

今年71 日,我去买晚餐,赫然发现之前售价RM8.80的面食已经悄悄地涨至RM10.30了。如果看外卖平台的价格更是惊人,随便一碗甜品,包括运费就接近20令吉了。这样的涨幅,实在令人难于消化。 接着下来,如果汽油也涨价,我想:牵一发动全身,它造成的连锁效应,最终都会是由消费者来承担的。

              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一般就会依循老一辈人的教诲——开始储粮防饥吧?然而,囤货等于垄断市场,造成物价更高,行不通;那我们少出门,贯彻极简生活,减少消费,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又造成现金流不足,经济就更难复苏,也不行;那把钱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好了。但,现在盗提案猖獗,分分钟自己的血汗钱就付之流水。那把钱选择放在美禄桶,总可以了吧?也还是不行,里头的钱会贬值,会越变越少;此外,如今世道不靖,随时会有被爆窃的可能!很多人说那就学投资产业吧?但是,若世道败坏,经济萧条,这些投资也是血本无归的。

如此这般,都不行之际,那么就会造成人们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走向“躺平”的状况。反正努力和不努力日子都一样,只求日子过得去就好了。缺乏社会的安全感,让人少了“拼搏”的勇气。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中特别明显。不想努力,就没有学习的动机,这又直接影响学校老师的教学成效。学生没有动力学习,甚至觉得“学了没有用”,效果肯定就事倍功半了。

所以,这个21世纪,对各行各业,都不是“而易”(21谐音),反是十分不易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刊于5/7/2022 南洋言论版

28.6.22

《个资保护法形同虚设》

             近几个月来,一直有民众存款在网络上被盗提的案件发生,一时引起了大家对银行保安系统不信任的恐慌。有许多年纪稍大的民众更是到银行取消线上银行服务,以免一时疏忽,辛苦半辈子攒到的血汗钱在几秒的时间内付诸东流。这种忧虑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这同时也彰显了网络时代的弊端之一。

有数据显示,在疫情肆虐两年中,为了避免亲密接触,注册使用电子钱包的民众上升了近60%,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人把自己的个人资料授予第三方自由使用。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我们下载应用程序并要进行安装或开始使用前,屏幕上一般就会跳出一个问使用者是否授权让第三方获取使用者个资的对话框。我们为了要用这些应用程序,一般没有多看,就会点击“接受”键了。除此,由于现在手机使用率倍增,我们去餐厅用餐时也需要扫描二维码以看餐单或订餐。有一些时候,我们扫了二维码后,系统会要求注册登录。据悉,有许多个案的受害者是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其电子钱包的钱就不翼而飞了!这不免让我想到这个安装程序的“授权”操作的漏洞。这个举动,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将个人资料的使用权也授予第三方,任他人使用了呢?商家会否滥用这些资料,导致个资泄露,引发银行存款盗提事件?

在网络还未那么普及之前,诈骗的手法大多是真人上阵的,如迷魂党之类的,至少他们在干案时,会有第三者察觉。然,科技发达以后,诈骗手法也随之进步,从线下移至线上,也许一个电话、一个程序的安装,就足以让人损失惨重。二者相比,由于网络诈骗不需露面,要缉拿罪犯就更加不容易了!

虽说我们有2010年个资保护法令,然而,我们在使用任何程序之前,还是得授权有关商家,才可以开始使用他们的小程序。这样一来,这个2010的个资保护法令就如同虚设了。

科技进步,我们其实就更易暴露于各种风险中。除非我们什么科技产品都不用,回到淳朴的野外,完全远离手机,也许这些线上诈骗才会有机会受控,否则,它将是21世纪最棘手的干案方式!

————————

此文刊于27.6.2022 南洋言论版 

22.6.22

《教师负担越减越重》

            最近的教育界,一边厢传来许多学校缺乏老师,另一边厢又听闻许多老师因无法承受过多的工作压力而申请提早退休,这简直加剧了师资荒!教育部发文告说将减轻教师的负担,把时间还给教师用在教学上!言犹在耳,教师们还没看见什么减轻工作量的政策下达,各种新工作就已发布到老师的眼前了。不知道是否教育部的管理部门过多枝丫,还是他们根本不曾真正坐下达成共识,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我一直认为:举凡作报告,做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表现的策划等等,都是纸上谈兵,都是徒增教师压力的工作。因为这种报告,这种研究都不能、也不会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理想与现实总有落差,与其花时间去研究这些问题的报告,不如踏踏实实的找解决方法!教育,本来就是一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它不需要大事宣扬,也不必用报告来证明,而是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老师老师的用心。我们的教育界本就有许多这么样默默耕耘的老师。这群老师基本上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学生们能长进,能一天比一天好。但是,一直有增无减的工作,真的让这些老师累了。

在教育界多年的老师都知道,教育部的文告向来只对外宣布会减少老师负担的种种措施,但从没有把旧的工作或报表取消,所以工作量可谓是“旧的没去,新的又来”,老师们对着电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选择当老师者本来以为可以对着学生,把一生所学倾囊相授,科技只是一种工具;但是如今一切背道而驰,电脑工作是主要必须完成的工作,日积月累,感觉和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无异。所谓的“教改”,是越改越让他们身心疲惫,在育人的路上也因无法有太多时间留给学生而心有愧疚。原本他们还可以为教育界服务一个5年或10年,但是大部分都因此选择提早退出。

这问题其实存在已久,但是一直未见改善政策。我们的教育部高官还仿佛只“害怕”老师没事做,假期前还下达了不计其数的“功课”给老师!什么“19个章节的教师线上竞争力课程”、“个人目标设定报表”等等一大箩必须在假期内完成上载文件的工作!请问:老师们还有时间陪家人或者备课吗?老师们会快乐吗?不快乐的老师怎么造就快乐的学习氛围呢?毋庸置疑,长此下去,对国家肯定是危机!

——————————————

此文刊于 10.6.2022 南洋言论版

24.5.22

《倦怠病毒》

              最近,某M电台频频在节目中提及“职业倦怠”,并鼓励人们及早发现并寻求支援。一个人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倦怠了呢?如果你在工作上失去热忱、一早起来就不想上班,也没有办法从工作上得到满足感,那么你99 是患上了职业倦怠,要想办法治疗了。

              看至此,我突然觉得现今社会到底还有多少人是没有职业倦怠的?加上这两年疫情肆虐,生命在弹指间消失,更让许多人看淡工作,想让自己多些时间看世界。既如此,还有多少个还深爱自己工作的?就算是有,也是极少数而已。

社会急速发展,人们存活的价值观改变,现今许多年轻人对未来都没有太高的要求,抱单身主义的人大有人在。不想承担责任,让他们的生活进入“躺平”的的状态,别说他们可以在职场上付出多少,就算个人生活,他们都不想规划了。别说上班族如此,就算是象牙塔内的老师及学生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师资荒是棘手的问题,年纪稍大的老师为自己的晚年健康着想,纷纷要求提早退休,不希望自己服务至该退休的60岁,却只能在病榻上走完余生,或者还来不及享受,就这样走了。这虽说是职业倦怠造成的后果,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这不但加剧了师资荒,更让本来就不多的新晋的老师在这种人人向往“提早退休”的大环境下,也“不思上进,只想退休”,进而也开始倦怠。教育重绩效,也让许多学生心生倦怠。现在也没有多少学生喜欢去学校的。就算教育部指令老师在大门口欢迎学生,希望他们喜欢到校,效果还是欠佳的。因为教育的本质如不改善,我们的学生只会觉得学习太痛苦而倦怠!

追根究底,这一连串的恶性循环的发生,就是因为大家看重的“个人成功指标”并不是人们能轻易达到的。职场上,既没有公平可言,那就选择不争或放弃;学校里,教师工作繁重,育人工作艰巨,也失去了自我放松的时间;在职场上倦怠的家长对孩子学业的要求,也让孩子想放弃。每一年不断攀升的年轻人自杀案及刚规划退休就猝死的个案就可以证明当下,几乎人人都倦怠。人倦怠,就只能通过改善“机制”来唤醒人们的上进意志,否则一旦“倦怠病毒”一旦扩散,国家前景也堪虞!


——————————————————————————

此文刊于 24/5/2022 南洋言论版

22.5.22

《浅谈职场霸凌》

          最近,因为一位实习医生疑不堪霸凌而跳楼轻生事件,让职场霸凌这课题在坊间炸开了锅,大家都在分享自己在职场所受过的不公平对待。

              职场霸凌的确是不应该的,但是在论及职场上前辈的所作所为是不是霸凌之前,我们必须对霸凌一词有一个较为中肯的定义。

如果前辈因对后进有要求而骂人,却能让新晋职员学有所得,那就不算是霸凌,而只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这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嘴里骂得狂,但心里一直希望孩子长进。如果要批评这做法,那也只是方法欠妥当而已。反之,若前辈指使新人做一些与工作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目的纯粹是要耍弄他,那么就是霸凌了。早期大学办的迎新周,就常发生这样的事。比如:要新生给学长磕头请安、甚至去吻树等百般无聊的行为,说用意是要新生去认识学长,促进交流。交流没有错,但是为何要用这种践踏个人尊严的方式呢?我个人认为那就是霸凌,因为这样的“训练”完全不能让新生对新环境产生归属感或安全感,只会制造更多的恐慌与不安。笔者在大学念书时就遇过这样的事。当时我就在想:这些学长是不是太闲,抱着“媳妇熬成婆”的心态去折腾别人为乐?

              有人说,这样的“折腾”是要挫新人的锐气,让他们收敛。然而,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今的年轻一代可分为两个极端:一群是草莓族,不太能承受压力,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另一群是霸凌族,会滥用社媒对别人进行网络逼迫,导致受害者情绪崩溃。这情况在校园就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当这群人出到社会,我们就会发现:前者唯唯诺诺,缺乏自信,害怕做决定;后者不可一世,自以为是。故此,前辈在面对职场新人时,对前者要多加引导,对后者则要挫其锐气。这与学校的老师一样,要因材施教,不可“一招走天涯”啊!

不要说“以前”如何,因为时代变迁,现今新生代一般备受呵护,以前通用的那一套肯定是行不通了的。


————————————————————————————

此文刊于 17/5/2022 南洋言论版 (题目《草莓族与霸凌族》)